关闭
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如何让群众有“获得感”
发表时间:2019-05-24来源:精神文明导刊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传播新思想新文明的时候,很多工作要与关心和帮助乡村群众的志愿服务相结合,才能够让群众有“获得感”。为此,各试点地区探索“虚实结合”“虚功实做”的方式,推出多种多样服务群众利益、满足群众需求的服务,并且通过服务传递党的关爱、传递社会主义的温暖。

  从小事着手 让群众获得幸福

  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面向广大乡村,深入家家户户,了解群众需求、提供关爱服务,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党的关怀、党的温暖。山东省寿光县组织千名摄影爱好者,深入乡村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高龄老人等拍摄“幸福照”。不论是老夫老妻幸福相依,还是一个老人扶门翘望,或是老人与志愿者同露笑脸,都为乡村老人留下美好的记忆。湖南省娄底市乡村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为400多户村民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通过加贴瓷砖、建化粪池等,消除了原来“臭味熏天、苍蝇纷飞”的状况。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却是关乎乡村群众生活满足感、幸福感的“大事”。群众获得志愿服务、改善生活条件的时候,就感受到党的关怀,感受到新时代的魅力。

  在扶贫助困中 提供关爱温暖

  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在开展乡村扶贫助困、精准脱贫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习近平同志在广东省英德市连樟村考察的时候说道,“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志愿者针对乡村贫困家庭、贫困人员的需求,提供精准服务。碧桂园志愿者协会为英德市鱼咀村、连樟村、塘头村等提供产业咨询、生态保护等服务,帮助村民学习就业技能,尽快适应新的产业工作,培养“乡村厨娘”“咖啡妹子”“手工大妈”“酒店大嫂”等,取得良好的扶贫助困效果。贵州省龙里县印苗大师王万菊,义务向年轻妇女、中小学生传授印苗刺绣工艺,带领全村人通过阿里巴巴等网络平台,走上“网络销售”致富发展的道路。改革开放后,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实现共同富裕”就是中国人的梦想和追求。从调查情况看,乡村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围绕“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帮助乡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改变现状、改善生活等方面,作出积极的探索,取得可喜的成效。

  顺应群众需求 拓展新的服务

  乡村面临新时代,群众的需求也日趋多样、不断丰富。为此,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不断拓展内容,不断创新形式。乳源县瑶族群众在文明实践中创造“瑶家工匠”的品牌,瑶族刺绣、瑶族医药、瑶族木工等精益求精,这些可以“助人为乐”的技能,在新时代生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江苏省张家港市乡村文明实践中出现的民生茶馆成为“网红茶馆”,村民可以在这里品评生活、商讨议事。议事的同时也产生许多群众新需求的服务项目。如“老袁塍路的路灯不亮了”“肖家庄小区内篮球场旁的道路破损了”“南横河河岸的环境脏乱差”“东横河周边有人乱扔垃圾”“建议对河西路道路破损进行整体修复”“马巷头和王家庄两条路太窄了”“能否为我们老百姓多安排一些文化娱乐活动”等等,这些嗦琐碎碎、零零星星的需求,就是关系老百姓生活方便和幸福的“大事”,村里尽快响应,志愿者积极服务,提升了乡村生活的“幸福感”。

  构建农村“3+N”的志愿服务组织

  从调查了解各个试点县区的乡村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情况看,最基本的是发动群众组建“3+N”的志愿服务团队,即党团员志愿服务队、老年志愿服务队、妇女志愿服务队。目前,乡村的党员数量比较少,党团员志愿服务队可以本村的党员、团员为主,吸收一些前来乡村服务的党团员,组建富有活力的志愿者队伍,发挥示范作用。老年志愿服务队是乡村的主要力量,因为中青年大多数外出务工,老人在村里的影响力较大。如英德市鱼咀村就组建“鱼咀情”老年志愿服务队,从回忆鱼咀村的历史文化习俗、讲述鱼咀村的发展变化经历为契机,让老人积极参与、发挥特长,逐渐引导成为邻里协调、乡村营造的活跃力量。妇女志愿服务队在乡村的作用较大,既是家庭协调、邻里和睦的重要力量,也是青少年教育和健康成长的重要力量。在“3+N”志愿者队伍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不同的乡村特点和资源,建立各种专业志愿服务队伍、特色志愿服务队伍。(谭建光)

责任编辑:原 茵
【纠错】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