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让“民忧”变“民乐” 江苏南京江宁区推出“六助六送”志愿服务
发表时间:2019-04-11来源:江苏学习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江苏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南京市江宁区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突出问题,在“助”字上做文章,创新推出“六助六送”志愿服务,即开展助餐送真心、助学送关心、助浴送贴心、助残送暖心、助困送爱心、助业送信心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关爱农村中老年人、残障人士、留守儿童,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情感心理等困难和问题,把志愿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做到群众心坎上,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民众下单“点菜”,中心按需“配菜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作为省、市建设试点,南京市江宁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创新开展“讲”“选”“助”“办”“育”“联”的“六字工作法”,做大做强新时代文明志愿服务实践。 

  “又有猪排,又有蔬菜,日子越过越好,我们要活到100岁……”4月6日中午11点多,南京市江宁区禄口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的老年人助餐点,80岁的李巧英和其他近200多名老人一起,吃着热腾腾的饭菜。老人说,她年纪大了、行动不便,以前每到饭点就发愁,现在实践所建了助餐点,每天四菜一汤不重样,吃完饭还能在这里打打牌、聊聊天,笑声在助餐点传递。 

  “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催生了新需求,对志愿服务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据江宁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一窝蜂”式黏合度不高的志愿服务现象普遍存在,志愿者与求助者之间能否实现供需对接是检验志愿服务成效的根本。   

  为此,江宁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求各实践所、站志愿者或深入到群众家中走访、或通过微信网站等形式,广泛收集、征询群众的需求,进一步梳理后发现:许多老年人希望家门口能够有助餐点,解决吃饭的难题;许多家长希望社区能够开设“四点半”课堂,让孩子放学后有人看管写作业;许多行动不便的老人希望能有人帮扶着洗个澡;许多农民希望能够有一技之长,端稳“饭碗”…… 

  群众盼的,就是我们干的。江宁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及时根据群众的诉求,以购买服务、社工+志愿者等多种形式,因地制宜地推出助餐送真心、助学送关心、助浴送贴心、助残送暖心、助困送爱心、助业送信心等“六助六送”志愿服务,让“民忧”变成“民乐”。 

  整合资源“做菜”,精准“送菜”上门 

  在“六助六送”志愿服务推广过程中,江宁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根据各地实际,制定标准化服务菜单,分类细化服务内容、服务对象,通过整合1支志愿服务总队、5支专业性志愿服务支队、2支行业性志愿服务支队和10支综合性志愿服务支队、201支服务队的力量,采取“送菜上门”等方式,把志愿服务送到有需要的老百姓身边。 

  助餐送真心,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载体,设立公益助餐点,或采取送餐上门的形式,让老人们吃上可口的饭餐,着力解决辖区孤寡老人多、照顾难的问题;助学送关心,在各所、站开展“四点半”课堂,由志愿者对留守儿童及家庭无暇照顾的儿童,进行课业辅导和心理沟通,让孩子们快乐成长;助浴送贴心,组织志愿者到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家里,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扶着他们洗个澡;助残送暖心,设立残疾人康复站点,配备必要的康复器材和医疗器材,开展日常康复服务;助困送爱心,开展困难家庭帮扶解困,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救助办理等服务,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助业送信心,依托实践所、站,广泛开展家政服务、农业种植等技能培训,提供就业信息,帮助他们“强身练本领”。 

  “在推行‘六助六送’志愿的过程中,我们不搞‘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哪个区域群众需求旺盛,我们就在哪个地方推行该项服务,实现志愿服务集约化、节约化。”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比如,江宁区禄口集镇老人多、助餐需求旺盛的特点,我们依托禄口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立助餐点,解决近200名老人助餐的需求,实现志愿服务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双金社区很多家庭都是双职工,小孩放学后无人看管,无人指导作业等问题较为突出,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立即开办“青蕾四点半课堂”,开设电子阅览室、阅读写作室、图书室等功能室,护航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群众公心“评菜”,“大餐”越做越“香” 

  可左右移动的助浴椅、边进式浴缸、可上下升降的助浴床……在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章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新式的助浴器具,让前来体验的王大爷洗了个“痛快澡”。王大爷中风瘫痪已有13年,这么多年都没有洗过澡,在专业医护人员的帮助下,他痛痛快快地洗了个热水澡,直呼“舒服”。 

  “大妈,我们先来测血压啊,待会我帮你打扫卫生然后帮你把中饭做好!”每次,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钱家社区的志愿者张红玲到石辣村王奶奶家里,都是先给老人量血压,然后帮助老人打扫卫生、做饭。王奶奶逢人就说,张红玲比自己的亲女儿还亲。 

  如今,一道道量身定制的志愿服务“菜肴”,送到江宁老百姓身边。一声声赞美、一个个褒奖,公心“评菜”,百姓口碑就是文明实践的最好奖杯。 

  “瞄准居民需求,实践中心贴心‘下厨’,整合好辖区特色‘食材’,有的放矢,志愿服务这道‘大餐’才能越做越‘香’。”江宁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南京市江宁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结合即将开展的“进村入户面对面、文明实践手拉手”活动,更加广泛征集居民意见,根据居民的需求,把更多的服务内容纳入“菜单”,让志愿服务接地气,有温度,更有生命力。 

责任编辑:贺子桓
【纠错】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