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贵州清镇苗族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发展“巧手经济” 绣出“小康生活
发表时间:2019-03-29来源:清镇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贵州省清镇市流长苗族乡油菜村办公楼前,40余名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村民,围着绣桌,针线翻飞、经纬交错,一件件色彩搭配出彩的苗绣手工布品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日前油菜村刺绣培训班上的一幕。

  油菜村、腰岩村属于流长乡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寨,由于地处偏远,发展落后,群众增收渠道单一,收入较低,好多家庭都靠壮年男子外出打工拮据度日。但油菜和腰岩村却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几乎家家有绣娘、人人会手工,不论是穿在身上,还是戴在头上,或是鞋垫、枕头……在这里,几乎每个女孩都有自己骄傲的绣品。

  “在我们苗寨,不会绣花的女子不能算真正的苗家女子。”油菜村党支部副书记王俊介绍道,油菜村里的女孩们从六七岁起,便开始学习腊染。十岁左右就要学习平绣。一手好女红是油菜村姑娘的愿望和憧憬。可是,好些苗乡妇女姐妹们虽有一技之长,却苦于无处施展。村民杨开琴对此颇有感触,她为了兼顾老人和孩子,不能外出就业,在家就是农忙时节种庄稼,农闲时节绣绣花,日子仍是过得紧巴巴。

  出路在哪儿?

  针对这种情况,流长苗族乡着力打民族文化这张牌,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腊染、刺绣等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业,让民族文化产业成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让在家妇女足不出村,利用空余时间进行刺绣,绣出来的产品放到合作社销售,实现居家就业。

  同时,流长苗族乡还借助贵阳市妇联、清镇市有关部门的帮助,在腰岩村成立了首个“绣娘坊”,举办培训班10余期,定期邀请绣刺专家老师授课,培训绣娘400余人次,培育出了一批能工巧匠,其中,腰岩村绣娘刘恩利、王会英在参加省、贵阳市举办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妇女特色手工刺绣技能大赛上多次获奖,刘恩利还获得“贵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

  今年3月,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要求,流长苗族乡又启动“锦绣计划”刺绣培训志愿项目,在油菜村开办培训班,动员油菜、马陇、腰岩、水淹等村44名学员参加,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学员20名。培训邀请了流长苗族乡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绣娘坊”招牌绣娘刘恩利和培训机构老师,专门为学员们开展传统平绣和挑纱绣技能培训。

  一系列“扶在根上、帮在点上”的举措,成效不断显现。在腰岩村苗族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70余名绣娘实现就业增收,仅刺绣年收入就达一万余元。刚培训出来的40余名学员,也一改以往,闲暇时刻刺绣,只是为自己或孩子增添节日盛装,而现在,刺绣却成了她们的主业。如今,在油菜村、腰岩村,勤劳美丽、心灵手巧的妇女也成为“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重要力量。

  “我只要一忙完家务就过来跟姐妹们聚拢,大家互相学习,既掌握了可以赚钱贴补家用的一技之长,还丰富了原来单调的生活。”油菜村绣娘龙燕如是说。龙燕家是油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从加入合作社发展刺绣产业,实现了居家就业,家庭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

  对民族民间刺绣手工艺文化产业发展,流长苗族乡党委书记曹兴亮有着清晰的思路和举措,据他介绍,下一步,将在腰岩、油菜等少数民族聚居村寨一带建文化产业园,积极引进有影响力的企业与本地刺绣合作社联营,大力培育扶持一大批绣娘进行苗绣的生产实践、技艺传承和产业经营,采取“政府+企业+高校”、“政府+合作社+绣娘”、“传统元素+现代设计+品牌营销”的运营模式,发展集“培训、生产、展示、销售、旅游、研发”于一体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巧手经济”,打造苗乡刺绣品牌,促进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助力精准脱贫,实现同步小康。

责任编辑:贺子桓
【纠错】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