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勿虚度 把握“度”很重要

 

   暑期已过半,你的孩子是“宅”在家里,整日与游戏、电视为伴?还是每天吃喝玩乐,无所事事?亦或是终日忙着“转战”于一个又一个培训班之间?其实,两个月的暑假既是学校教育的“空档期”,更是孩子增长见闻、丰富阅历、加深亲子情的“黄金期”。如何让孩子不虚度宝贵的暑期,在尽享快乐的同时,又能过得有价值,从而有所收获、有所进步?广大网友对此各抒己见,身为父母或学生的你不妨一起细细读来。

 

 

    别让假期成“假”期  

 

  别让“宅”成为暑假关键词
  乌鲁木齐网友文平:平常学习课业繁重、十分辛苦,没有时间上网追剧。进入暑假难得暂时获得放松机会,不少人就一心扑在喜爱的游戏和影视剧上,力求玩个过瘾。“宅”在家里通过这些娱乐方式来放松身心,是不少学生过暑假的首选。但如果总是沉溺于此,将一个暑假的宝贵时间都在这些娱乐上消耗掉,不仅浪费时光,更容易使整个人的精神和思维都被禁锢在网络空间里难以自拔,导致人格的封闭化,甚至产生性格缺陷。暑假本该是丰富多彩的,利用这个机会来亲近自然、接触社会才是更理想的选择,“宅”绝不是过暑假的正确选择。>>

  别让快乐暑假变成“零食暑假”
  四川网友郭元鹏:对于孩子,我们总是爱了还想爱、亲了还想亲。问题是,当快乐的暑假需要用零食来堆砌与支撑的时候,我们到底是爱孩子还是害孩子呢?孩子吃零食、喝饮料需要适可而止,作为家长应该是深深懂得这个道理的。因为孩子过度依赖零食,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身体健康出现问题。为了孩子的健康,家长应理智面对孩子的诉求。暑假原本应该是快乐的,别让快乐的暑假变成了“生产小胖墩”的暑假。“零食暑假”需要引起足够重视了。>>

  别让假期成为“第三学期”
  宁波网友凌义斌:每年暑假,总是可以看到许多学生还是每天一大早背着书包去“上学”。他们去的是一些培训学校,参加的是各种类型的补习班,暑假成了学生们的“第三学期”。家长总以为让孩子们参加培训班,才不会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输掉。只是过多的培训班会泯灭孩子的天性,让他们的心灵过早承担成人世界的压力。这种揠苗助长式教育,并无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暑假安排过多的学习,无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瑞安网友孙德胜:许多孩子从一年级开始,便在老师和家长的要求下,从一个培训班“转战”另一个培训班,没有一个假期能够真正轻松地度过。家长们在一心给孩子“填知识”的同时,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他们不完全了解孩子内心真正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在知识得到强化的同时,许多孩子的心灵却极度脆弱。他们不知道如何做人,不知道怎样跟其他人沟通、相处;一些孩子孤僻、自私、骄纵,强烈依赖家长。面对生活的挫折,他们的承受力极低,易走极端。“半拉子”式的教育,不仅不能给孩子带来幸福,相反,还可能种下悲剧的种子。

 

 

  有“度”的暑假才能积蓄正能量  

 

 

  有广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兰州网友徐春苗:“腹有诗书气自华”,暑期正是“充电”的大好时光。号召孩子“每天在家少打一小时游戏,多看一小时书”,在丰富精神世界的同时,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做暑假的一股“清流”!另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出真知”,书本上孩子能接触的知识面是有限的,所以走出家门、带上行李,来一场旅行,或远或近,在拥抱自然的同时,也能拓展视野、放松身心,从而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生活和学习当中。总之,给予孩子的是教育,而不是负担,用阅读和出行给孩子一个丰富多彩的假期!

  青岛网友殷华尚: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学校,学生可“读万卷书”,而暑假呢则是让学生“行万里路”的“新学期”。为何要让孩子行万里路呢?因为行万里路是对“读万卷书”的一个巩固,是让“万卷书”的知识变成能力的一个过程。暑期外出旅游,可以让孩子学会科学地支配自己的时间,因为他要合理安排写作业和外出旅游等具体事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在外出旅游时锻炼各种处事能力。在课本上学到的,听老师说到的,总不如自己亲眼看到的、亲自实践的。只有亲眼看到的东西,才能有真切的认识;只有亲自实践的知识,才能变成实际的能力。两个月的暑期长假,不妨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增长见识。

 

  南京网友石城平:现在大多数孩子生活在“象牙塔”里,生活环境相对简单,物质条件相对较好,对于很多知识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对于社会现实更多地停留在自己的想象中,缺乏适应社会能力。假期出游,孩子们可以通过和同龄的伙伴一起,不仅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还可以锻炼自己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出游可以感知不同于课本上的人文地理,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增长阅历。这样的“行万里路”才能成为孩子假期中丰富学知、发展能力、滋养精神的心灵之旅。

  
有深度:公益假期“新玩法”
  鄂尔多斯网友王溢清:暑假期间让孩子“换换脑子”,不再一头扎进书山题海里,而是在公益活动中提升自我认知很有必要。公益理念的传承需要靠亲身参与和体验,找到其中乐趣才能维持公益热情。家长和社会在暑假期间多给孩子创造一些接触公益的机会和渠道,让孩子在为他人提供服务的同时开拓视野、感受生活,提高自我价值感。使他们认识到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了解到社会上有很多人需要我们的帮助。通过公益活动,让孩子们接触社会正能量,用一颗感恩的心、宽厚的心、爱人的心传递真善美。

 

  黄山网友江春:在暑假期间多参加公益活动,就是培养孩子从小养成“真善美”的好品格。因为公益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感悟、是一种正能量的传播,是愿意为改善“公域”部分而奉献努力的精神。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可帮助有需要的人群,增加他们的快乐和幸福感,让社会更和谐。同时,可以培养孩子们助人为乐、奉献爱心的高贵品质和关心公益事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十堰网友何雄宗:暑假既是孩子放松休息的时期,也是拓宽见闻、提高素质、塑造品行的黄金时期。公益活动是孩子的“第二课堂”,尽早参与其中,有助于孩子们尽早地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心智、提升自己。公益活动蕴含着真善美,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引导未成年人向上向善,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培养关爱他人的品格、扶危济贫的善心、团结友爱的精神,让他们尽早学会用行动回报社会,用实践感恩社会,帮助他们成为中华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有温度:给孩子补补“亲情课”
  泉州网友戴庆锋:孩子的假期生活不是“放羊”,更不是“放纵”,而是在适当合理的范围内“放松”。而这就需要家长做好亲情教育,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和意见,通过情感和行动上的有效沟通和互动,更多地让亲情成为激发孩子行动的动力。如果可行,最好能够让孩子共同参与制定一个双方都能够认同的学习生活方案,而不是单方面地“规定”“命令”孩子该如何一二三。只有这样,才能把对孩子的假期“硬监管”实现“软着陆”。

 

  镇江网友浅冰冰:暑假期间,由于父母工作忙,很多孩子每天以电脑、电视、手机为伴,看似玩得不亦乐乎,事实上这些虚拟的满足感更容易让孩子产生孤独感,而缺乏父母的亲情陪伴,不仅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也会使孩子情感“荒漠化”,变得内向孤僻,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是很难和谐地融入社会。成才应先成人,亲情教育不仅可以促进亲子关系,使孩子的心态更健康、思维更活跃,而且也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忙碌的家长也应该抽出时间,利用好宝贵的暑假,多陪陪孩子,为孩子补上“亲情”这一课。 


  还孩子一个平安、快乐、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孩子们只有在假期得到充分休息和放松的基础上,有所学习、有所收获、有所进步,才能为新学期积蓄更多正能量。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