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姿势 感谢师恩的N种正确打开方式

   

  

  每到七八月流火的季节,谢师话题总能引起广泛的关注。学生学有所成,离别母校,家长和学生摆下宴席感谢老师,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但问题在于,如今的“谢师宴”早已变得物质化与庸俗化了,对纯粹的师生感情造成了污染。感念师恩绝不是靠物质来衡量的,对老师的敬意我们可以用更文明的方式进行表达。

 

 

     谢师以言有温情 

 

  铜陵网友童凯:感念师恩不必铺张浪费,一次临别的促膝长谈或许更有意义。在谢师宴遍地开花的风气下,我们与老师进行一次促膝长谈可谓是别具一格。这种方式是对抗着尘世的庸俗,让师生情谊回归正常轨道;这种方式更温情更传统,一顿酒宴可能吃的是浮躁和攀比,并不会骤然加深彼此的感情,而促膝长谈却可以聊得深、聊得远,既经济实惠又纯洁无瑕,敞开心扉更温情,谆谆教导更传统。当然,当我们回首往事时,你可能记不得每一次的美酒佳肴,却总会对这么一段深刻的促膝长谈念念不忘。

  张家港网友徐云方:
在物质丰富的时代,任何通过物欲来表达感念师恩的形式都可能会落入庸俗和单薄。临别时刻,送给敬爱的老师一份特别的礼物——一封书信,或许更有文化味道。为表达师恩如山,你送礼、我请客,这大概是很多毕业生的套路,但一封载满深情厚谊的书信或许会让老师眼前一亮。因为:一是有文化气息,书信绝非一张纸,而是一颗延续传统的心;二是有留存价值,一顿饭吃了就没了,而一封饱含感恩的信件可以保存许久;三是更显得真情走心,书信中必然是对往日点点滴滴的回顾,数年的谆谆教诲,风雨兼程的温情陪伴,这样的书信更显一颗赤子之心。

 

  厦门网友陈美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葆有最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理当超越一切物质。在能力范围之内向老师表达感激之情本无可厚非,可如果这种表达成了沉甸甸的负担,那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老师们更希望得到是学生们发自肺腑的感激:写一封意味深长的信向老师多年的关心表示感谢、寄上一张亲笔写的明信片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们表达感恩之情的好方法。

 

     个性谢师礼表诚意 

 

  黄山网友胡蔚:感谢师恩绝不是金钱上的比拼,送给老师的礼物,没什么比自己一笔一划或一针一线制作出来的更显诚意。可以为老师亲手画一幅画、做一张贺卡、织一双手套或围巾,虽然花费不多,但承载着自己的真挚情感,能够让老师感受到自己的一片真心,远比吃一顿奢华的谢师宴或购买的贵重礼物更让老师感动。老师对学生从来没有物质上的索求,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如果用物质去衡量反而是对老师的亵渎。>>

 

  秦皇岛网友高永维:师恩重如山。一束写着自己肺腑之言的鲜花,一张自己亲手制作的贺卡,一本记录着自己和老师三年相处的笔记,一本载满着欢乐过往的电子相册……这样真正用了心的谢师,远比一顿饭要实惠得多,也肯定会让老师们印象深刻。让谢师回归本真,少一些腐朽的“铜臭味”,让感恩由心而发、形式更加多样,这样才能多一点暖暖的师生情,才能激扬社会的正能量。 

 

  张家港网友赵娜:送老师一个普通的MP4,看似不起眼,其实录着全班每个同学的悄悄话;送老师一盆防辐射盆栽,一个亲手制作的徽章,一个手工DIY的坐垫……新型的“谢师礼”更显个性更具创意,宛如一缕清新之风迎面扑来,取走了物质功利的阴霾,迎来了节俭文明的风尚。尽管这些礼物都是极其普通,价格平平,但精神的激励远远大于物质的享受,让真情的流淌化为岁月的永恒。告别奢侈的个性“谢师礼”,是沟通师生心灵的七彩桥梁,也是展现高雅情趣的文明名片,更是铭记恩师回报恩师的最佳表达。

 

  
     互联网谢师显时尚   

     

  泉州网友殷建光:在手机网络时代,感念师恩也应该与时俱进,“朋友圈”传播优秀师德是感念师恩的良好方式。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文明,更坦荡,更阳光的感念师恩的平台,我们应该在这个“朋友圈”内尽情驰骋,感念师恩,抒发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让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感念师恩文化在网络文化中熠熠生辉。感念师恩可用“朋友圈”,抛弃庸俗,摈弃了陋俗,让师生情怀在“朋友圈”飞起来,飞到老师身边,让感念师恩在“朋友圈”时尚起来,温暖到老师的心坎。

     
  青岛网友朱波尊师重道,是我国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不妨以班或年级为单位,在网络上建起一个“网络谢师”,用一句真挚的谢语,一张精心制作的明信片,一本用心挑选的书,一张优异的大学成绩单,这些都是很朴素的感谢方式。如此谢师方式,既环保又低碳,而且还能和老师及同学一直保持长期友好的联系,这总比在各大酒店粉墨登场的“感恩宴”或“谢师宴”更具淳朴,更加美好,更有意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是一个需要长期打磨、维系的过程。彼此间的关系好不好、友谊牢不牢、感情深不深,是依托心与心之间的真诚交流和密切沟通来完成的。感恩老师亦是如此,对于这一完全发自内心的美好情感,岂是一顿劳师动众的“感恩宴”所能承载的!

 
  常回校看看传真心

  兰州网友侯亚东:感念师恩,不只是几句来自远方的问候,而更多的是给老师一些有“温度”的陪伴。空出一些时间,跟老师唠一会儿家常,讲讲自己的经历,听老师讲学校的故事,关心一下老师的健康,用陪伴给老师带来欢乐。学生是老师的孩子,师生情重于泰山,老师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欣然归来,一步步见证学生的成长过程。哪怕学生穷困潦倒,他也不会嫌弃;哪怕学生身家百万,他也不会奉承!因为在老师心里,学生永远是最初的样子,他们只希望学生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镇江网友浅冰冰:铭记师恩,无须在升学季“跟风摆宴”,不妨在以后的日子里“常回校看看”。我们提倡“常回家看看”表达对父母的尊敬,事实上,对于老师而言,“常回校看看”也是莫大的欣慰。常到学校走一走、看一看,重新回到自己的班级、坐一坐自己的座位,看望自己的老师,这种感情,其实就是一种铭记,一种感恩。陪老师聊聊天,看似小事一桩,这背后却传递出“不忘师恩”的古训,它是传统文化历久弥香的见证,也是世世代代中华古老文化的传承。

 

  山东网友殷建光:感念师恩,就是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老师。这颗心不是为老师送礼,不是请老师吃饭,而是能够一生一世的感谢老师、思念老师,而是能够在老师需要的时候,抛弃一切,挺身而出;而是能够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能问老师一声好,都回到老师身旁,倾听老师教诲;而是能够让老师永远站立在自己的心中,无论自己功成名就,还是默默无闻,老师永远是自己心中最敬仰的那个人。

 

     传承师德扬文明

       

  十堰网友王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作为一个神圣的职业,承担着授业解惑、教书育人的重担,我们中华民族素有尊师重道的美德。如今,感念师恩有着越来越多的形式,但笔者认为铭记师恩,感念师德最好的方式是将老师教授的美好品德、渊博知识传承传播出去。物质感恩固然重要,但精神传承更为深远。不论你身处何地,从事何种工作,将所学的知识用运用于实际,内心向善,举止文明,做一个正直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能将自身的正能量感染更多的人,这才是老师最希望看到的画面。遍地桃李,芳香四溢。师恩师德,不仅要时刻铭记于心,更要实践于行,感念师恩应少一些请客吃喝的庸俗气,多一些弘扬师恩师德的文明风。

 

  嘉兴网友孙懿德:铭记老师的恩情,应该重精神、轻物质。这样才能让感恩老师避免沾染俗气,多一份恒久的魅力。每个人的成长路上都得到过老师无微不至的关爱,假如我们能将这份爱,不断播种,有效传承,那才是对老师最好的回馈。比如你是一位老师,你应该更爱你的学生,用老师当吃对你的真心真情去立德树人;比如你是一位医生,你应该将老师的耐心细心用在抚慰患者病痛上;比如你是一名科研工作者,你应该像老师一样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只有这样,老师的师德才会如文明的种子,在我们的辛勤耕耘中不断深根开花结果,推动社会美好向前。

 

  乌鲁木齐网友文平: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每一名教师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学得知识,更希望他们能够树立健全的人格。感念师恩就要不负师望,无论是在今后的学习还是工作生活之中,不仅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丰富自己的学识,做一名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也要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弘扬传统美德、树立高尚品格,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人,让自己的才干与品德都得到提升,才能不辜负恩师的期望,以此作为感念师恩的礼物,这远比物质上的回报更珍贵。

  老师是人生的领路人,在每个人的成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人都要将师恩铭记心中,在向老师表达感谢的过程中体现尊重、展现文明,纯洁的师生关系才更加闪光。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