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建设大家谈]诚信建设是转型时期道德建设的主要着力点

    中国文明网“诚信建设大家谈”专栏,今天推出第六期《诚信建设是转型时期道德建设的主要着力点》揭示社会转型对诚信建设的种种冲击,从而说明在当前利益格局和生存样态的基础上,将诚信建设作为道德建设的核心与重点的必要性。


   
    ·第一期:新疆辛文明系列评论 《论诚信建设重点、难点与突破点》
    ·第二期:合肥文明办主任魏常年《以教育为战略重点 学校家庭社会合力推进诚信建设》 
    ·
第三期:荣成市文明办李军战 《征信体系是破解“诚信危机”的机制保障》

    ·第四期: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好的价值”要在制度上落实》

    ·第五期:惠州市文明办主任黄雁行《“五龙治水”推动惠州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 


    阅读提示:

    社会转型时期,利益格局和生存样态的深刻变迁对诚信的两个方面造成了强大的冲击,并由此引发了道德问题。当前的道德问题表现在两个相互强化的方面,即总体性道德原则的缺失与沦丧,以及具体性道德规范、道德认知和道德评价的错位与混乱。道德建设的核心与重点在于诚信建设,而诚信建设又必须以正确揭示当前的利益格局和生存样态为前提。 


    诚信是道德的基础 

    道德必须以诚信为基础:一方面有赖于人们对道德及其总体性原则是否具有坚定信念,一方面有赖于人们对社会成员能否共同遵守具体性道德规范的相互信任。>>>

 

    会转型对诚信的冲击

    先,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不对等的利益格局冲击着人们对自由、平等原则的信念。市场经济是以相互竞争、彼此分工协作以及契约交换为基础,而竞争、分工协作以及契约交换又必须以诚信、自由和平等原则为前提。但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在社会地位的占据以及社会资源的占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等,从而导致了各种非法的、以权谋私、依赖血缘和人情等裙带关系的恶性竞争。各种恶性竞争严重地践踏了诚信、自由、平等的基本原则,而当这种恶性竞争又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时,就更容易冲击和瓦解人们对这些基本原则的信念。人们既不相信他人在竞争中会遵循诚信、自由和平等的原则,也不相信自己能够通过诚信、自由和平等的竞争来提升自己的地位、改善自己的生活。当不诚信、不自由、不平等的病态交往成为了社会的常态,以诚信、自由、平等为原则基础的现代道德意识就更难以培育起来。
  其次,以竞争为本质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同时要求建立和健全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机制,以保障和救助一部分由于能力、意外等各种原因而需要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不受威胁。但是,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机制还很不健全,这就使得大多数人还处于一种因没有保障而缺乏安全感、充满焦虑的生存状态。这种生存状态使得人们对自身的独占性利益更为敏感,从而助长了一种过度自私、贪婪以及对他人的普遍冷漠。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机制的滞后,也会增加道德行为的成本,道德成本的上升同样也会助长人们的冷漠。例如,因为交通事故、突发疾病等意外事件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有些人不顾道德良知而去讹诈那些原本出于道义责任而帮助他的人,那些原本想要帮助他人的人也因为担心他人的讹诈而选择冷漠和袖手旁观,医院和医生也会因担心要承担额外的责任而拒绝救治那些没有支付能力或潜在地存在医疗纠纷的患者。在这样一个充满自私、贪婪和冷漠并互不信任的社会氛围里,很难培育出健康的道德意识。
  最后,随着社会的分化以及社会交往的扩大,同一个体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角色,并且每一社会角色都可能对个体提出了不尽相同的道德要求,由此导致了多元角色之间的伦理责任冲突。一方面,如果未能找到一种总体性的道德原则据以对相互冲突的角色伦理责任做出适当的排序,人们就可能动摇对总体性道德原则的信念。另一方面,正因为缺乏一种总体性道德原则来对相互冲突的角色伦理责任做出适当的排序,人们在履行自己的角色伦理责任时,以及在进行道德认知和道德评价时,就容易出现错位与混乱,从而导致社会成员能否正确地履行角色伦理责任、能否进行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评价等方面也会因此面临严峻挑战。
>>>

 

    诚信建设是道德建设的核心与重点

    既然道德对社会生活的规范力量以诚信为基础性支撑,道德问题的实质也就是诚信问题,那么道德建设的核心与重点就在于诚信的建设。道德和诚信问题表现在两个层面,相应地,道德和诚信建设也必须从这两个层面入手。

    总体性道德原则是具体性道德规范获得其合法性的基础和源泉,而对总体性道德原则的信念则是一切道德行为、道德认知和道德评价得以可能的前提。因此,诚信以及道德建设首先在于确立起对总体性道德原则的信念。
  
社会既包含了有形的结构层面,又包含了无形的、超结构的精神和观念层面,社会的精神、观念层面总是对应着特定社会的形态结构,但并不是派生于、从属于社会的形态结构。相反,如果缺乏集体意识对人们行为的约束,社会的形态结构不可能长久维系。因此,涂尔干认为社会凝聚力本质上来源于共同的信仰和感情,亦即来源于他所说的集体意识。而涂尔干所谓的“集体意识”也就是道德意识。不仅社会生活的维系需要有道德意识的凝聚,而且个体也不能生活在某种共同道德之外。人本质上是社会化的,而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同时也就是个体对社会共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认可和内化,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其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性。
  道德对于每一个社会的维系都是必要的,但不同的社会具有不同的道德,而道德的不同又主要地表现为总体性原则的不同。因此,问题不仅在于要不要确立对总体性道德原则的信念,而且还在于应当确立怎样的总体性道德原则才能与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相适应,从而才能为人们所接受和信奉。前文已阐明,以分工协作和契约交换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必须以诚信、自由和平等为其基本的核心原则。不仅社会转型的直接目标是培育成熟的市场经济,而且市场经济也将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经济体制。因此,
将诚信、自由、平等作为总体性道德原则加以培育,将是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道德建设的主要着力点。
  应当说,诚信一直是传统儒家道德所重点强调的基本核心原则,但在社会转型时期不对等的利益格局和扭曲的生存样态的冲击下,诚信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受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部分国人缺乏自由和平等
意识。另外,由于将抽象的自由、平等原则看作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人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不屑、不愿甚至不敢谈论自由和平等。真正讲来,很多国人还未系统地、广泛地接受过有关自由、平等的启蒙教育。因此,将诚信、自由和平等意识作为基本的人文道德素养纳入到长期的、常规的国民教育系统当中来,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刻不容缓的。当然,将诚信、自由和平等作为总体性道德原则,并不意味着就不要勇于奉献、乐于助人等更高的道德诉求和道德追求。事实上,诚信、自由和平等原则不仅不排斥勇于奉献和乐于助人,而且勇于奉献和乐于助人的精神能够从诚信、自由、平等原则中内在地推导出来,正如博爱原则能够从自由、平等原则中内在地推导出来一样。
  思想观念教育是培育、激发人们诚信意识和道德意识的一个方面,但仅有思想观念的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实际地改变现实的社会生活状态,使之尽可能地趋近道德所诉求的应然状态,以使人们对道德所诉求的应然状态的信念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验证和巩固。倘若现实生活总是使之无法兑现,那么诚信便无法在主观上得到确证。这正如黑格尔所言,对道德原则的信念亦即良心,是主体的“自为的、无限的、形式的自我确信”,因而仅仅是主观的。当这种主观的自我确信不能在现实中求得验证时,人们要么逃避现实而遁入内心生活,要么对自己的信念产生动摇,仅仅将其看作“一种微不足道的和偶然的东西”。无论是逃避现实还是对自己的道德信念产生动摇,都不可能产生积极的道德后果。
  党中央提出,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从长远看,诚信建设和道德建设仍需从根本上改变现实的社会生活状态,使之尽可能地趋近于道德所诉求的应然状态,使人们相信:诚信建设和道德建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而要实际地改变现实的社会生活状况,就必须改变当前不对等的利益格局,为合法的、良性的有序竞争奠定基础、创造条件;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机制,避免人们因缺乏保障而陷入焦虑、自私和冷漠等各种扭曲的生存样态,降低道德行为成本,提高道德行为的社会认可度,培养人们的相互信任意识;必须健全法制并严厉、有效地打击各种不法行为,弘扬社会正气;必须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制度,使诚信行为得到肯定而失信行为得到相应惩罚;必须尽可能详细、明确地规定不同社会角色的责任和义务,让人们能够期待正确的道德行为、道德认知和道德评价。
>>>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