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仲勋的家风告诉我们什么
日期:2021-10-21
来源:解放日报

  10月15日的《学习时报》头版发表长文《习仲勋的家风》,其中写道:2001年10月15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给适逢88岁“米寿”的父亲习仲勋写了一封情深意切、大义微言的“拜寿信”。在这封信中,习近平深有感触地写道:“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

  好的家风,连着党风、政风和作风,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思想品质、作风素养、能力水平、精神境界、人格魅力的一个重要窗口。从近几年对一些腐败分子的查处情况看,其家风建设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严重问题,有的甚至全家都因参与腐败而被“一锅端”,可谓触目惊心,让人扼腕痛心。

  如果一个领导干部连家风建设都不重视、不关心,连家庭人员都看不住、管不好,又有什么资格和能力去管理好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呢?“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此之谓也。习仲勋同志以其亲身实践告诉我们:好家风,不是自然而然编出来的,不是松松垮垮搞出来的,更不是自我吹嘘喊出来、虚情假意装出来的。好家风,要靠领导干部“严出来、管出来、带出来、验出来”。

  好的家风,一定离不开“严格”两字,一定是管出来的。只有绷紧“严格”之弦,才能让家庭成员懂规矩、守底线;只有坚持一“严”到底,才能让家庭成员保持一致性的自觉行动,不至于在执行中随心所欲、宽紧不一。习仲勋的女儿乾平“文化大革命”前毕业于外交学院,分配到《国际商报》工作。1983年,王光英筹建光大公司,有意调她去工作。习仲勋闻知后,当面谢绝了王光英的好意,还说:“你这个光大公司名气大,众目睽睽,别人的孩子能去,我的孩子不能去!”正可谓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其家风之“严苛”可见一斑。

  如果领导干部思想上不重视而放松管理,抑或因为工作忙而疏于管理,就很有可能因失管失教而导致家风走偏,甚至出现严重问题。树立好的家风,领导干部必须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感情上贴紧贴近、行动上躬身笃实。齐心回忆:“我们的两个儿子从小就穿姐姐穿剩下的衣服或者是花红布鞋,记得近平因同学笑话而不愿穿女孩子的鞋时,仲勋却对他说‘染染穿一样’,硬是用黑墨水把花鞋子和花衣服染黑了再让他穿”。一个“硬”字,足见其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和行为管理的用心规范和有力约束。

  好的家风,自然也是领导干部亲自带出来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干部在家庭的一言一行,往往成为孩子模仿学习的对象。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习仲勋就经常叮嘱子女要节俭过日子,不要乱花钱。女儿桥桥曾回忆,吃饭时,父亲常把他们掉在桌上的饭粒、馍渣捡起来吃,最后还要用馍把菜碟里的汤水蘸净。作为父亲虽没说什么,但以其默默的行动对孩子进行了生动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教育。这般现场示范的效果,不知要比单纯的说教好上多少倍。

  好的家风,也是实践检验出来的。跟作风一样,家风也要接受监督,经得住检验评价。在天安门观礼时,人们看到一群穿着补丁摞补丁衣服的孩子,问:这些孩子是谁家的?有熟悉的就说,穿得这么破还能有谁的,习仲勋的呗。习家的俭朴就这样出了名,以至国务院机关举办活动时,有人就说:“看哪个孩子穿得最朴素,肯定就是习副总理家的。”人们的好口碑,也自让习家在接受公众的监督检验中树起了好家风。

  领导干部建设良好的家风,就是对其党性修养、思想学养、作风涵养、能力素养的一种考量,反过来也有利于为领导干部提供一个良好的精神港湾,帮助领导干部在解除后顾之忧中轻装上阵,在相互勉励中奋勇争先。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导干部重视家教、建设好的家风,是一种管理责任,也是一种教育循环。(易为水)

责任编辑:贺 子桓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