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需要这样的“营养”
日期:2020-12-04
来源:浙江日报

  近日,两则关于“吃”的校园新闻火了。在江山一所学校的“牛排派对”上,108名学生受邀享受大餐,为他们全程提供服务的则是8名穿正装的校领导。学习成绩不是受邀的唯一标准,在德智体美劳某方面表现优异、进步明显的都可能被邀请。四川成都一位校长在食堂让学生吃鸡蛋的视频也走红网络。这位校长四川话“气场全开”,让学生挨个吃鸡蛋,一名同学都没“逃”过。

  这批江山学生在校领导的贴心服务中享受到美食,同时收获了鼓励和肯定;那批成都学生则在看似严厉的督促里,获取了身体成长所需的营养,感受到了关爱。这两种“吃法”,体现的是同一种教育理念,那就是把学生真正放在心上,从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关心爱护他们。两则新闻中都是校领导亲自出马,这无疑为全校老师树立了榜样,提供了标杆,老师们自然而然会上行下效,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用发自内心的爱来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可以说,两种吃法不仅补充了学生长身体需要的物质营养,更用实际言行,提供了学生成长所需的精神食粮。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放在今天仍然十分贴切适用。教育,从来不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是润物无声成风化人的过程。教育,不只是发生在教室里,餐厅、寝室、马路,处处皆是课堂。学生的学习成长,也不完全是通过书本,更多来自于师长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所谓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是这个道理。不久前,沈阳某学校一班主任有偿补课被查,因怀疑是学生家长举报,竟然把老公叫来打人。这不仅有辱斯文,而且突破了教育的底线。虽然这样的例子只是极个别,但是,如何真正和学生心心相印,在课堂内外给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有形和无形的“营养”,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

  怎么才能更好地提供“营养”?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心中要时刻装着教育者的大爱和责任感。陈立群这个名字,在杭州、浙江乃至全国教育界都如雷贯耳。作为业界公认的教育大咖,退休后诸多中学向他伸来橄榄枝,有的甚至把年薪开到百万元。但是不论条件如何优渥,陈立群都一一谢绝,花甲之年的他来到贵州山区支教,不拿一分钱工资奖金和生活补助。为何如此选择?陈立群说,无非两个词,爱与责任。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了爱和责任,才能全身心地付出。(逯海涛)

责任编辑:梁 海燕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