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数字化”勿忘特殊人群
日期:2020-11-27
来源:陕西日报

  老年人面临“数字鸿沟”的困境在近日的两则新闻中再一次凸显。一则是老人冒雨独自用现金交医保遭拒:一名身形佝偻的老人坐在一政府服务窗口柜台前,神态无助,柜台上放置了居民医保签约的工作牌,柜台另一侧,工作人员对老人家表示,不收现金,要么告诉亲戚,要么老人自己手机上支付,两个方式。另一则是九旬老人为了激活社保卡金融功能,被家人抬到银行进行视频认证(人脸识别)。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大规模发展与应用,人们外出购物、旅游、消费时,往往手携一“机”就能解决,避免了随身携带大量现金的麻烦和现金遗失的风险,生活上便利了许多。同时,许多公共服务机构也借助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人工智能,让工作更有效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该是两厢都乐见的事。然而以上两则新闻,再一次提醒人们,作为新兴的数字化技术,受益的不是所有人群,对于那些远离数字化技术、对其缺乏了解、少有应用的老年人群体,我们还需在服务方式上更加完善、更加多元、更加有针对性,让所有群体都能享受到便捷的服务。

  今年疫情期间,被数字技术遗忘的老人曾一度成为热议的话题。在到处需要健康码、购物靠手机刷码的日子里,因为无码,他们进不了超市、买不了菜,甚至出不了小区。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技术,打破了老年人固有的生活习惯,让他们几十年来所依仗的生活技能无处安放,变得手足无措,难以适应。曾有人提出,让老年人多多学习智能机的使用。这固然可以解决一部分老年人的问题,但是还应看到年龄偏大、农村地区或身体不便的老年人所面临的无人教、没法学、接受新知识新事物能力偏弱的情况。

  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提出要保留一些传统的如缴费、挂号、乘车等服务方式,集中力量推动各项传统服务兜底保障到位,坚持传统服务方式和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这就需要我们服务理念更加人性化,服务意识更加人本化,服务方式更加注重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尤其是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的特殊诉求。(汪曼莉)

责任编辑:梁 海燕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