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幸福食堂”的成功密码
日期:2020-11-24
来源:湖北日报
浙江宁波市蒋家池头村有个老年食堂,每天有50余名老人在这里就餐。志愿者有人负责洗碗端菜,有人负责送餐,开张三年来,没有一名志愿者中途退出,来帮忙的人反而越来越多,已经组成了一支75人的志愿者队伍。(11月23日《宁波晚报》)

  伴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以及社会流动的加速,空巢老人的问题日益彰显。如蒋家池头村老人占总人口的四成左右,子女大都不在身边,不少老人一日三餐都草草了事。在社区或村镇开办“老年食堂”,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因为具有很强的公益属性,也被人们称之为“幸福食堂”。

  “幸福食堂”要想吸引老人们前来就餐,真正为老年人谋福利,既要经济实惠,也要可口美味。在不少乡村“老年食堂”办着办着就逐渐冷清的背景下,这家食堂越办越红火,背后的“成功密码”首先要归功于资金的良性运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将资金压力全部抛给政府,显然不堪重负;如果完全市场化由老人们买单,很多老年人都属于低收入人群,长此以往也难以为继。按照政府主导、村级管理、村民自愿、非营利性的原则,蒋家池头村采取了“政府补一点、村里贴一点、慈善捐一点、个人掏一点”的做法,推动了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力量在良性互动中分担责任,还建设了一块共享菜园,专门给食堂提供时令蔬菜,极大节约了开支。食堂价格相当实惠,每人每餐4元,9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餐只需3元,开张三年来,“生意”越来越好,来就餐的老人翻了一番。

  有健全的公益支持体系,才能有健康的公益事业运转。“幸福食堂”要想低成本、高效率运转,离不开给力的志愿者团队。以“幸福食堂”为支点,不仅撬动了多元化养老服务,也确保了食堂的可持续发展。在蒋家池头村的宣传栏上,写着这些最美志愿者的平凡事迹。洗菜、切菜、端盘、洗碗,志愿者一天要服务数个小时,不可谓不辛苦,他们却实现了“快乐参与”。一方面,由于志愿者人手充足,每个志愿者每月轮值一天,可以确保他们全身心投入;另一方面,志愿者在服务的过程中,也会得到尊重、快乐、赞誉、满足感、成就感等愉悦的心理体验,从而提升他们参与公益活动的意愿和动力。

  “我们每个人都有老的一天,趁现在年轻帮帮忙,只是举手之劳。”面对亟待突围的老龄化困境,如何激发社会活力,营造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幸福食堂”的成功密码值得很多地方学习和借鉴。(杨朝清)

责任编辑:梁 海燕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