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做求学路上的“守护者”和“摆渡人”
日期:2020-07-10
来源:湖北日报
为求学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将他们“摆渡”到更靠近梦想的地方,是一种值得尊敬的社会力量。

  9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崔崑及其夫人,省吃俭用累计捐资1000万元助学的故事,经本报报道后,感动了很多人。崔崑院士表示,“希望可以帮助学生们安心完成学业,不要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放弃学习。”

  一对教授夫妇,一生节俭朴素,一件衬衣穿30年,却把上千万元积蓄用来资助困难学生,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鲐背之年,仍惦念困难学生,“工资有一些结余,就捐出来”,这份尽己所能帮助青年学子渡过难关的诚挚,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淡泊宁静的心境、兼济天下的情怀、克己助人的精神。

  这让我们联想到另一位老人——韦思浩。那位感动无数人的杭州“拾荒老人”,1994年开始,一直用化名默默捐资助学。家人在收拾遗物时,才发现他包裹里有许多捐赠证书和信件。从崔崑院士夫妇到韦思浩,再到千千万万自发捐资助学的普通人,他们的善举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对年轻人真挚的关爱,对求学者悉心的守护。这种关爱和呵护,不仅可能改变一些人的际遇、一些家庭的命运,而且在不断传导“知识改变命运”的朴素感情。

  对学子的关心和呵护也体现在高考中。今年高考期间很多地方暴雨如注,武汉一些地铁站里,工作人员一大早就为考生铺上防滑又喜庆的红地毯;为了避免考生鞋子被积水浸湿,京山某考点外执勤民警干脆列队用脚背当垫脚石,让考生们依次踏过;在黑龙江双鸭山市,当地干部背着残疾考生就往考场赶;工地临时停工,私家车主动禁鸣,商场自发在户外电子屏上打出加油和祝福的标语……整个社会为高考让路和“护航”的自发行动,说明尽己所能呵护“学生娃”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行动,整个社会勃发着“崇文尚学”的时代生机。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对个人而言,学习是达成人生梦想、创造社会价值的一个重要渠道;对国家而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创新创造的源泉。让每个求知若渴的学子不分性别、不分地域、不分家庭状况,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国家层面的不懈追求。为求学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将他们“摆渡”到更靠近梦想的地方,是一种值得尊敬的社会力量。而我们身边有这么多好人,正甘做莘莘学子求学路上的“守护者”和“摆渡人”。(李思辉)

责任编辑:梁 海燕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