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彰显中国制度自信
日期:2020-07-09
来源:人民日报

  民法典的颁布,是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全面依法治国持续推进的生动写照,也是我国民法理论和话语体系不断发展的有力见证

  民法典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成果和制度自信。在编纂过程中,立足中国实际、直面中国问题,在批判借鉴外国法学理论、制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了一部真正“以人民为中心”的法典。

  创造性地将关于人格权的规定独立成编,是我国民法典最大的亮点之一。工业时代以前的民法典,注重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更多强调物的归属、利用和保护,我国民法典适应当代人格权的发展趋势,改变了传统民法“重物轻人”的体系缺陷,创设人格权编,通过正面列举的方式,对各种人格权益予以确认,从而实现对人格权益的积极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事商事法制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先后制定或修订了一大批民事商事法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对编纂民法典作出部署。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经过5年多工作,民法典终于颁布,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这是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全面依法治国持续推进的生动写照,也是我国民法理论和话语体系不断发展的有力见证。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和法治建设的巨大成就,为构建民法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例如,中国裁判文书网中有几千万份民事裁判文书,既是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理论研究的宝贵资源。

  在改革发展中,我们不可避免要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没有先例可循,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去创新。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都对民法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民法学研究理应与时俱进,积极回应实践需要,不断满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需要。民法典的出台实施正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对于我们增强主体意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法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当然,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法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并不意味着对世界法律文化的排斥。我们应具有开放的胸怀,吸收各国优秀民法文化精华,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一起努力。但外国的理论制度只能是我们借鉴的素材,应立足中国实际、聚焦中国问题,提出中国方案、探寻中国之道,为有效实施民法典、发展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提供更坚实的理论支撑。(倪 弋)

责任编辑:朱 丽晨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