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必修课,该修些什么?
日期:2020-06-05
来源:广州日报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劳动为必修课程,共6学分,其中志愿服务为2分,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3年内不少于40小时。方案甫一发布,网友纷纷点赞,一副盼“劳动教育”久矣的样子。让人不禁想问,劳动教育究竟有何魔力以至于让网友们“魂牵梦萦”至此?

  揆诸现实,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故事或许能让人理解网友们对劳动教育的热切期盼缘何而来。比如《少年说》中,一位叫郝睿涵的高二学生的吐槽,就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从小到大,她都是“捧在手心里”的宝,被小心翼翼呵护着。不会用筷子,家人便丢了一根勺子过来,导致她只管吃,等着长辈们夹菜,直到高二也不怎么会用筷子;初二时,才开始尝试自己穿衣服;甚至插个电源,全家人都怕她会触电。

  虽说这样的案例极端到了一定程度,比较罕见,但透过个案,不难发现,劳动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的缺失将给一部分孩子的成长带来严重的现实伤害。很多从小生活在“无菌室”的孩子,一旦离开了家,连自主生存的机会都没有。来自家人的爱与限制,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发展,有时即便已经长成人高马大的模样,却不可避免成为同学朋友口中的“高智低能儿”。

  从这个层面上看,将劳动列为必修课,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其劳动意识,还有助于他们养成勤劳品质,是正确的教育改革方向。

  其实,劳动教育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世纪50年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写进了党的教育方针,纳入宪法。当然,数十年时过境迁,现今的劳动课要想更好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无论是在方法上还是在内容上都需持续进行调整更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劳动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摈弃刻板的观念,根据学生自身特点,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把握好劳动教育的度:既不要流于形式走过场,也不要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应该说,劳动教育不仅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劳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并懂得其伟大意义,学会敬畏劳动,尊重劳动。(许晓芳)

责任编辑:梁 海燕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