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推进劳动教育
日期:2020-04-02
来源:江西日报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意见》强调,要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一段时间以来,劳动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却常常被忽视。各地劳动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现象,“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育人实效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劳动教育具有塑造健全人格、磨炼顽强意志、锤炼高尚品格的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加强劳动教育、重申劳动价值,是对劳动教育本质认识的回归。

  加强劳动教育,需要持续不懈的努力。我们要在目标、对象、资源、方法等方面,精准推进劳动教育,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取向,真正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精准设置教育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随着劳动教育缺失的“后遗症”逐渐显现,越来越多年轻人出现了“肩不能扛,手不能提”“能躺着绝不坐着”的“劳动恐惧症”。落实劳动教育,首先就要搞清楚目标是什么,存在着哪些现实问题。要牢牢把握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谁负责等劳动教育的核心,进而有针对性地解决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劳动教育上“不想干、不愿干、不敢干、不会干”等问题。

  牢牢把握学生特点,精心回应学生需求。不同学段、不同年龄的学生在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方面相差较大。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要注重贴近学生实际,把握学生特点,分类施教,精准回应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确立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例如,小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中学侧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价值观;大学则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创业思维及能力。在课程的设置和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兼顾科学性和合理性,以中小学为重点打造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劳动意识、能力、习惯相统一的教育教学体系,扭转学生对劳动的偏误观念,进而促进实现全面发展。

  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精细选取教育素材。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城乡学校拥有的教育教学资源丰实程度迥异。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要注重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资源,就近取材、精心取材。例如,城市学校可与高新企业合作,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网络空间、虚拟环境教育情景,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鼓励学生开展创造性劳动;而农村学校则可以开发一批诸如农业、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展花草种植、工艺设计、电仪器维修、养殖小动物等方面的劳动实践。通过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使劳动教育贴近日常生活,融入生活实践并最终引领生活。(沈林)

责任编辑:梁 海燕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