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文物要保护好 也要活起来
日期:2019-10-18
来源:广州日报

  日前,国务院印发通知,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第八批国保单位”)。据了解,第八批国保单位共有762处,另有50处与此前已核定公布的国保单位合并。其中,广州新增沙湾留耕堂、万木草堂、中国共产党广东区执行委员会旧址、广东省农民协会旧址、黄埔军校燕塘分校旧址等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并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为加快文物事业发展,不断提升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提供了根本遵循。

  尽管第八批国保单位的数量,尚不及第六批的1081处、第七批的1944处,但以价值优先、质量第一、完善体系、填补空白的标准来看,第八批国保单位的含金量一点不低。比如,新增加40处反映新中国发展成就的国保单位,让承载国家记忆、传承红色基因的文物使命更加突出。再比如,对于私人产权文物,在申报中明确要求征求所有人意见,为后续补偿、补助的开展规避了许多麻烦。

  广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若算上第八批国保单位中新增的5处文物,广州目前已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出了更高的保护要求。早在上世纪90年代,广州就制定公布了《广州市文物保护管理规定》《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成为全国最早一批对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保护的地方立法。2013年以来,《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广州市博物馆规定》等法律法规相继施行,更在国内首次通过地方立法设立了文物保护专项资金。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也和老城市新活力的实现息息相关。就文物保护而言,老,就是要尊重历史、保存历史,按照“后人让前人”的原则,对历史文物整体保护、修旧如旧。新,就是要善于管理、善于利用,以人们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方式,让历史活起来、让文物会说话。以老带新,以新促老,老城市新活力就会源源不断、竞相迸发。

  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已不在少数。始建于1931年的永庆坊,曾因设施老化、年久失修,而遍布危房破房。面对这样的情况,广州坚持以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推动城市更新。一番精心打理后,老街的风貌更靓了、风韵更足了,丢失的人气也找回了。今天的永庆坊内,人声鼎沸、游人如织,麻石路、趟栊门等老传统焕然一新,文创店、手工坊等新产业层出不穷。修旧如旧,建新如故;交通梳理,肌理抽疏;文保专修,资源活化,为永庆坊的重焕生机,提供了生动注解。

  路子找到了,怎么把好经验复制推广,也是道新的考题。每一处文物都有其特色特点,行之有效的微改造,要按需施策、因地制宜,也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在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结合点上持续用力,才会有改造一处、示范一处的扎实成效。前不久,广州的历史文化步道建设,因充分发挥了遗产价值提升城市功能,受到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点名表扬。“遗产融入城市功能,让生活更美好”的广州经验,由此走向全国。

  不忘本来方能开辟未来。让文化遗产世代传承,是弘扬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应有之义,也是促进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第八批国保单位的公布,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接下来,我们还要以此为重点,加大保护力度,扩大社会参与,让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群众,筑牢自信根基。(毛梓铭)

责任编辑:梁 海燕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