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成大产业”诠释文化自信回归
日期:2019-09-20
来源:重庆日报

  齐腰襦裙、琵琶飞袖、点绛红唇……今年中秋,在城市游园、热门景区以及大学校园,越来越多年轻人身着汉服出行,把传统节日过得古色古香。随着汉服热愈发升温,加之抖音等互联网平台的助推,汉服这个小众爱好正衍生出一个大产业。

  “长风盈满袖,思怀常满襟。”服饰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中,汉服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是民族归属感和文明标志的符号。在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下,在文化自信已经成为国家和民族“软实力”的语境下,汉服热逐步升温,并衍生为大的产业,不仅是经济表征,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汉服究竟有多热?数据最直观。目前全国汉服市场的消费者已超过200万人,产业总规模约为10.9亿元。而在年轻人积聚的互联网社交平台,汉服文化传播的边界也被不断拓宽,散发出惊人的影响力。截至目前,抖音上汉服话题视频数量达到67万个,累计播放量突破180亿次。从小众爱好到大产业,像汉服一样的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中找到了复兴的载体,这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

  不可否认,“汉服热”中还存在诸如商业化、表层化甚至功利化的元素。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有的商家刻意迎合市场,把服装做得过于花哨,与传统意义上的汉服背道而驰。越是面对这种现象,越需要我们用正确的、能被更多人接受的方式来宣扬包括汉服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而非一嗅到商业气息就“口诛笔伐”。

  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扬长避短”,从而避免“汉服热”过度商业化和表层化?在目前汉服的推广中,我们必须把握一些原则。比如,汉服的创新,既要适应现代社会公众的审美需求,也要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能“离经叛道”。只有这样,才能打造符合现代社会心理和时代审美的汉服,增进社会大众对汉服的亲近感。

  “汉服”是民族精神和文明的一种符号。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仅着迷于汉服的古典之美,更热衷于其背后的深厚文化内涵。从这个角度来说,汉服热是民众朴素心愿的反映,是文化自信的回归。(樊树林)

  

责任编辑:梁 海燕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