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命名不能丢了文化自信
日期:2019-06-24
来源:云南日报

  近日,海南、河北、广东等全国多地民政部门列出不规范地名清单,多个建筑物、居民小区等被认定取名不规范,理由包括“怪异难懂”“刻意夸大”“封建色彩”“崇洋媚外”等。

  地名是社会基本公共信息,更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不规范地名损害了民族文化。早在1986年,国务院就出台了《地名管理条例》,对地名进行初步规范。在2016年,民政部也曾专门出台措施,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暨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其中重要一项就是重点清理整治居民区、大型建筑物、街巷、道路、桥梁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营造规范有序的地名环境。比如,“大”是指夸大的、超过地理范围的,没有花园的叫“花园”,没有广场、达不到密度的叫“广场”。而所谓的“洋”就是以外国的地名、人名命名的地名。去年底,公安部、自然资源部等6部门又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通知》。由此可见,地名非小事。

  “大、洋、怪、重”地名之所以长期泛滥,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商业逐利效应”,正如媒体报道指出,地产楼盘、经营场所等为了哗众取宠、博人眼球,故意套上“洋气”“高大上”的名字。如果长期纵容这些不规范地名的出现,轻则误导群众,重则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甚至会拉低一座城市的形象,从远处讲还会消解文化自信。

  从各地相关措施来看,清理“大、洋、怪、重”地名,已经成为共识,而且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同。以西安为例,记者就清理整治不规范小区名走访时,随机采访的50位小区居民中约7成市民表示支持。有的市民就表示,小区名动不动就“罗马”“纽约城”“圣地亚哥”“大境”等,过于浮夸;以为很“高大上”,其实土得掉渣。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市民的审美观也随之提升,“大、洋、怪、重”到了该退场的时候了。

  要整治地名乱象,规范地名命名程序是基础。比如,2019年7月1日起即将施行的《西安市建筑物命名管理办法》就明确,建筑物命名实行申报审核制度。项目建设单位申报立项时,应到民政部门办理建筑物名称申报审核手续,依法取得建筑物标准名称。同时,该办法还对建筑物命名做出了更为细致的规定。6月18日,海南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工作人员明确,三分之二的业主同意后将推动更名,但会充分吸收意见。这些整治措施既体现了制度刚性,又重程序、重民意,是十分理性的。

  地名不仅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更是城市最直观的名片。毕竟,城市建设不仅需要高楼建筑,宽阔马路,更须以健康的文化为根基。清理“大、洋、怪、重”地名无异于清除城市文化中的糟粕和垃圾。于此,不仅需相关部门重视,也需要社会各界及广大群众积极配合,以共同推进地名规范,守护文化自尊自信。(杨玉龙)

责任编辑:王欣舒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