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零散古建“活”起来
日期:2019-06-18
来源:安徽日报

  翘角飞檐、白墙灰瓦、“回”形单体、“八”字正门,这是皖西南特有的建筑式样——大屋。不同于皖南分布较为集中的徽派建筑群,皖西南的大屋属于零散古建,由于年代久、分布散,修缮和管理难度不小。尤其对于很多具备一定文物价值又不是文保单位的零散古建,一个“保”字困难重重。

  2017年,潜山与绩溪、歙县一同被列入我省传统村落保护试点县。同年8月,潜山发起古村落保护和拯救老屋行动。近日,记者走进潜山市龙潭乡万涧古村落,眼前所见仿佛正处于时光的交汇点:一边是,当地人为改善居住环境,或“拆危建新”,或搬离老屋,过去设计精巧、功能齐全的大屋如今破败坍塌,濒临“死亡”。另一边是,潜山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开展的保护项目已经实施,该村杨家祠堂、杨家老屋、杨家花屋几处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得以统筹规划,大屋开始“活”了起来。

  “我们的建筑设计师特意把屋顶往外挑出去,让游客们对老房子原有的建筑形态产生联想。”在杨家花屋修缮现场,来自中国城规院村镇所的刘琳告诉记者,按照规划,杨家祠堂整体保存良好,维持现状;杨家老屋历史文化价值高,建成民俗博物馆,并对倒塌建筑进行修复;杨家花屋属于民宅,经过修缮后成为一处青年旅社。规划理念也很清晰:零散古建的保护面临资金和管理的双重难题,如果只是保护和修缮,最终可能难以为继,仍然避免不了“死亡”的命运,只有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有效利用,才是为传统建筑“续命”的关键所在。

  化零为整,整体统筹。零散古建单一,维护和管理比较脆弱,而且古建失去了原住民,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零散古建保护和利用首先应化零为整,统筹规划,将区域内古建年代和价值做个摸底,按照建筑特点和功能,为其量身定制解决方案。相比零散性保护,整体统筹性保护显然力度更大、办法更多、效果更好。

  搭建平台,整体运营。传统建筑保护不能仅停留在“保”的阶段,而要寻找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万涧村的做法是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将规划范围内的老屋、土地流转到合作社进行整体运营,房屋、土地租金可以入股,参与合作社收益分红。据刘琳介绍,合作社还将生态农业结合起来,通过从天柱山引流,发展旅游休闲产业。通过规划引领,将资金、人才、房屋、土地等因素有效集合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整体运营,发挥平台优势,实现“造血”功能,以产业培育反哺古建保护维修、反哺传统村落生存。

  人人获益,百姓共享。万涧村项目为零散古建的保护利用打下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但它的目的不仅是“盘活”古建,还要“盘活”人,让人人参与、人人获益。从根本上说,也只有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让古建真正“活”起来。当然,这不是件容易事。记者了解到,当初推动房屋流转就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杨天宇是合作社最初发起人之一,杨家老屋33户人家一开始只有9户同意租赁或将房屋折价入股到合作社。杨天宇多次和合作社成员奔走在潜山市街头,一一说服那些早已进城的“老屋人”。由此可见,搭建好产业培育的平台,最终还要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没有保护的开发利用是破坏,没有开发利用的保护是保守。拓宽思路、整体统筹,将零散古建保护与土地流转、产业发展、生态农业等多种要素结合起来,不仅有望使濒临“死亡”的古建重新“活”起来,还能让一方百姓共享传统建筑带来的文化、经济双重效益。(钱定果

责任编辑:王欣舒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