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图安逸者诫
日期:2019-05-15
来源:吉林日报

  有个典故叫“江郎才尽”,说的是南朝文学家江淹,年轻时才华横溢,晚年后文思衰退。《南史·江淹传》记载,江淹梦到一个叫郭璞的人向他讨还一支笔,于是他就从怀里拿出五色笔还给了郭璞,“尔后为诗绝无美句”。

  “江郎”何以“才尽”?事实上绝非梦境中被迫还笔所致,而是现实中主动弃笔造成。江淹本来出身贫寒、读书刻苦,后来官运亨通、生活富贵,诚如他在《自序传》中所言:“人生当适性为乐,安能精意苦力,求身后之名哉!”正因如此,他便再也写不出佳作了。

  由此想到比利时作家梅德林克写过一篇描写“蜜蜂现象”的小品文。蜜蜂在蜂窝蜜少的情况下,很爱发怒、很能战斗,只要受到侵犯就会蜂拥而出,把人螯得满头满脸;而在蜂窝蜜多时则不然,如遇到来犯之敌,便会一头钻到蜜桶里贪婪地吸食,直到把腹部胀得很鼓很圆,这样就难以弯到放刺的角度,进而伤不到人了。蜜蜂饿着肚子时很有战斗力、胀了肚子后失去战斗力,与江淹穷苦贫困时成才、荣华富贵后“才尽”,是一样的道理,都属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问题是,为什么人在“忧患”中功成名就,而在“安乐”里功败垂成?这就涉及到了奋斗的话题。根本上讲,江淹成才是因为坚持了奋斗,“才尽”是因为消解了奋斗。古往今来,“江郎”并非一人,“才尽”不止一例。作为个人,有的最初赫赫有名、最后碌碌无为;作为团队,有的当初步步前进、之后节节后退;作为政党,有的起初欣欣向荣、随后奄奄垂绝。这除了客观偶然因素外,更多在于主观必然因素,说到底就是没有一如既往地奋斗。

  平心而论,趋乐避苦、喜易畏难是人之常情。1945年7月,黄炎培到延安考察,谈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时说:“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如果说在确实艰苦的环境里,能否愿于奋斗、敢于奋斗、善于奋斗是一种考验,那么在告别艰苦的情况下,还能否继续奋斗、接续奋斗、持续奋斗则是更为严峻的考验。因此,从“江郎”为何会“才尽”到“江郎”如何不“才尽”,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有这样一个例子:泰山半腰有一段平路叫“快活三里”,游客经常在此歇脚,但挑山工一般不在这里久歇,否则久歇无久力,更难登上“十八盘”。从这个意义上讲,要不要奋斗,就看是想当游客,还是想做挑山工。既然要奋斗,就不能像前者那样轻装前进,而应像后者那样负重前行;既然要奋斗,就不能像前者那样随欲而歇,而应像后者那样坚持不懈。巴金有句名言:“奋斗就是生活,人生只有前进。”无论是在艰难困苦中,还是在舒适快乐前,奋斗的脚步都不能停。惟有这样,方能在不断奋斗中增长才干、有所作为。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共产党人的奋斗,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如今,虽然我们早已走出物质匮乏的年代,民族发展变大变强、人民生活向上向好,但在奋斗的征程上仍有“艰苦”相伴相随。除了奋斗本身的艰辛劳作之苦,更有奋斗背景的艰难险阻之苦。由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建设上存在不少短板、面临很多重担。特别是随着脱贫攻坚战进入后半程,改革攻坚战进入深水区,越往后越是硬骨和险滩……这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讲,现在行进的还不是“快活三里”的平路,还不能“歇歇脚,喘口气”,还需要从对这种“艰苦”的感悟中,进一步焕发奋斗的热情,激发奋斗的动力,燃发奋斗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决不能安于现状、贪图安逸、乐而忘忧,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有为,努力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做到这一点,需要的不但是清醒,更是信念。(匡吉

责任编辑:王欣舒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