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与时代同步的中国话语体系
日期:2019-03-29
来源:河南日报

  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文化文艺界与哲学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是培根铸魂的工作。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新时代全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崇高使命。新时代的文化文艺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洞察世界文化发展大趋势,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守正创新,以大格局、大责任、大担当、大情怀,立足新时代、肩负新使命,为时代立言、为时代明德,讲述好中国故事、构建好中国话语,与时代同频共振,为民族培根铸魂。

  提高学术创新能力,与新时代同频共振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禀赋。创新可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强劲引擎,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实践深化、历史前行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学术创新的过程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学科是学术进一步发展创新的平台,在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的构建,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迫切需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要与时代同频共振,与河南发展实际相结合,立足河南、研究河南、服务河南,提高服务科学决策的主动性和实效性。要加强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遵循学术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调整学科结构、优化学科布局,发挥学科体系在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中的基础地位。要不断推动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学术创新、研究方法创新、研究手段创新,坚决摒弃学术浮夸、学术不端、急功近利等不良学风,准确把握、科学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问题,解决时代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热点难点问题。在持续推进河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原更加出彩的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要发挥智库平台的重要作用,提供思想动力、学理支撑、科学方法,不断破解河南在改革发展中的新课题。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回应新时代的迫切要求,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出精品、出力作,努力打造全国学术思想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高地。

  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讲述好中国故事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价值目标符合全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握、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让中华文明为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精髓,具有独特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核心文化精神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讲述好中国故事,实现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的充分结合和有机统一。要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作为载体,在学理上、逻辑上、实践上不断创新、丰富中国故事的新表述。讲述好中国故事不能完全囿于西方的理论框架,要找到精神的共通点、思想的共享点、情感的共鸣点,借助世界舞台进行积极传播推介,促进世界人民对中国故事内涵的领会与理解。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要为中国故事的传播做好理论基础,借助灵活多样的文化形式,让中国故事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话题,积极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而全面的中国。要充分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舆论导向、主流意识形态构建、先进思想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独特功能与作用,以国际化的思维方式和通用语言,构建与中国故事相联系的话语体系。要提高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与公信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声音赢得国际社会的关注、理解和广泛认同,从而真正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用明德引领风尚,为民族培根铸魂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三不朽”中,立德居于首位。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对于民族与国家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化文艺工作者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水平,明大德、立大德,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并积极打造出具有思想穿透力、审美洞察力、艺术感染力、时代创造力的优秀作品。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新时代呼唤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研究者,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和弘扬者,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讴歌时代、讴歌行进的中国。要秉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信念,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推出更多具有自主性、原创性的学术研究成果。要不断磨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对现实问题的发现力、辨别力、研判力,勤思考、能思考、善思考,奉献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力作。要不断在道德修养、思想境界上追求卓越,积极传递向上向善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汇聚起让中原更加出彩、争做出彩河南人的磅礴力量,更好地为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培根铸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李娟,系省社科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副社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欣舒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