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老非遗焕发新活力
日期:2019-03-22
来源:甘肃日报

  刚刚过去的己亥年春节,比往年更热闹,我省以富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喜迎新春、庆祝佳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春节相遇,既为春节增添了浓浓的文化年味,也让平时“养在深闺无人识”的非遗走近大众,让更多的人了解了非遗。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具有农耕文化、丝路文化、敦煌文化、黄河文化等鲜明地方特色。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春节,让人们再次感受到了我省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当然,让非遗焕发出新的活力,只靠春节“风光”一阵,远远不够,还需要绵绵用力,多措并举。

  让非遗乘上文创的东风。近年来,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文创产业不仅能为非遗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也让非遗走入市场,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比如故宫,2017年文创产品收入就达15亿元。我省非遗资源涉及民间舞蹈、传统戏曲、曲艺、民间美术、传统医药等多个领域,各类非遗既能提供美观、特色鲜明的外观设计元素,又可从中挖掘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从这些非遗资源中迸发出好创意,开发出好产品,开拓出好销路,有利于非遗保护传承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让非遗走进校园,植根于孩子们心中。“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非遗的发扬传承关键在人,更在于年轻一代。让非遗走进学校,让学生们更加全面、立体地了解非遗,不仅增强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有助于树立文化自信,还培育起他们对非遗的兴趣,有助于非遗技艺的传承,实现非遗技艺的代代相传。

  让非遗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其中以中青年群体为主。显然,在网络时代传承非遗,需顺势而为,借助互联网将非遗发扬光大。要运用多种传播手段,让各种非遗在互联网的平台上大放异彩,进而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喜欢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群众,非遗的保护传承最终也要依靠群众。只有让非遗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才能开出更加鲜艳的花朵,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崔银辉

责任编辑:王欣舒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