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续传承改革意志和开放精神
日期:2018-12-2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准确地回顾和概括了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的历史背景,即“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步性,体现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执着追求。历史复杂冷峻,又鲜活多姿。历史进程不同于自然过程,它渗透着人的主体性所赋予的特殊意义。人类的活动过程,也因此不同于一般生物的活动过程,这是一种文明的演化进程。 

  这种演化,绝不止于一种基本生存需求层次上的量的增长,因为那属于一般生物层面的自然过程。文明的演化来自于一种深沉的内在动力的驱动。正如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言:挑战与应战。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史上一次最具颠覆性的变迁。它既是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旋律和大趋势,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进程的悲壮主题,承载着几代人的鲜血、光荣与梦想。 

  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正是缘起于对现代化目标的深刻认同和执着追求。在“开除球籍”的客观挑战和主动应战之中,在“只要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的自我警醒和忧患意识中,走上了一条跟跑、并跑直至领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一条艰辛而伟大的改革之路。 

  中国人民敢于梦想,更善于创造。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也不能限制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想象和向往。改革开放40年中,中国人民依靠自身的勤劳与奋斗,摆脱贫困,走向小康,创造幸福,大踏步地赶上时代。这正是小平同志在改革之初就发出的明确宣示:“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步性,体现为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自觉践行。40年改革开放所呈现出的历史进步图景和宏大叙事的背后,是具体而微的个性张扬、社会活力与市场升腾。在“向后看”的发展时间坐标和“向内看”的发展空间坐标上,进步往往显得自然而然,且不进即退。历史进步的真正尺度,在于摆正人的位置,以人民为中心。40年来,从最初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渐丰富和发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从最初的“发展是硬道理”,逐渐丰富和发展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改革的生动实践不断推动着理论的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步性,体现为对改革意志和开放精神的永续传承。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生生不息。现代化的历史目标还远未完结,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更任重道远。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改革开放的接续奋斗和积累,奠定了新时代坚实的物质、技术和制度基础。距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长时间的高速增长和快速发展,必然彻底重构了历史时空,改变了中国大地和中国人民的面貌。设若一个老人在其40年前的青年时代直接“穿越”到今天,其观感也许用一个词来形容最为恰如其分,这就是“恍如隔世”,这就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时代之新、时代之变。 

  “庆祝”改革开放,本身包含着一种进行时的意蕴。这当然不是一种简单的纪念或怀念,更不可能是一种终结和作别。因为,我们都身在其中。我们亲耳听到父辈的命运因改革开放而改变的传奇故事,也亲身见证了改革开放为我们和后人创设的更多选择空间、更好的外部环境。我们是改革时代的产儿,也理应担负起新的使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作者:曹东勃 为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桑小婷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