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融入日常生活须现代“激活”
日期:2018-12-05
来源:红网
5大功能展区、3场主题对话、6场经典非遗节目展演、19个“广作”非遗项目融合而成的“当代广州情景生活空间”……日前举办的“走进永庆坊,留下城市的记忆——广州非遗展”全面呈现了非遗融入当代生活的勃勃生机与繁荣场景。(12月2日《新快报》)

  许许多多前人发明创造出来的非遗项目,凝结了集体的智慧,千百年来流传于民间,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一直到今天还能看得见,听得到,用得着,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其中,还有许多非遗项目一直贯穿在百姓人家的日常生活之中,造福于我们,为生活带来了便利和乐趣,令我们感到自豪和骄傲。  

  但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生活方式的不断演变,极大地挤压了非遗项目的传承空间,再加上非遗项目自身的某些局限,我们不能不遗憾地看到,许多非遗项目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圈,告别了现代生活,在不知不觉中流失甚至永远地消失。  

  广州非遗展通过艺术设计与展示,寻求新时代背景下非遗产业将如何激活、非遗作品将如何与生活共融以及城市文明与根脉将如何延续,为非遗项目如何更好地传承的作了有益的探索,成为广州非遗破茧成蝶的新舞台。  

  想要让非遗项目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如果只是一味抱着原有的项目坐享其成,不思进取,那么非遗传承的路子当然会越走越窄。在非遗传承的过程中,需要破除旧的观念,及时转变思路,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成果、网络技术以及销售模式,推陈出新,进行现代“激活”,赋予非遗项目新的活力,使其重新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这方面,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城棕编”所走过的曲折传承之路,就是最好的例证。受困于风扇、空调等现代家用电器,棕编制品蒲扇的销售困难重重。这也难怪,棕编制品编制工艺复杂,非常耗时,一把棕叶蒲扇往往需要5到8个小时才能编制而成,与辛勤的劳动付出相比,得到的利润回报却不高,蒲扇更多地存在于人们的回忆里。但是,“古城棕编”传承人另辟蹊径,在抖音等网络平台上,刮起了蒲扇风,一把蒲扇,一曲网红歌曲的标配短视频,成为了网友们竞相拍摄的潮流。随即,传承人乘势把各种棕编产品推销到网络上,迅速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受到了全国各地网友的喜爱。  

  只存在许多人记忆中的蒲扇“卷土重来”,一跃成为新晋网红,原因很简单。蒲扇本身价廉物美,信手拈来,体现了当今人们对绿色环保健康生活的追求。蒲扇作为工具被赋予了新的生机,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活力。现如今,借助互联网“东风”,给蒲扇之类没落但又真正传承了文化和品质的工艺、事物提供了振兴的机会。  

  古老的非遗传承项目经过现代“激活”,触发了内在的美感和强大的生命力,除了其自身的价值,更有当下人们对传统文化重新关注和反思的缘故,因此,受到公众的热烈追捧绝非偶然。由此让我们看到了非遗传承的新希望,我们将有更多的机会可以为后代留下将要逝去的历史记忆,以及由这种历史记忆所带来的独特美感和情感。(郑建钢) 

责任编辑:桑小婷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