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中国人造不了的桥”
日期:2018-10-24
来源:北京日报

  巨龙飞架伶仃洋!昨天,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作为当今世界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被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其建成也标志着“我国由桥梁大国向桥梁强国迈进”。

  伶仃洋上造桥,大海深处“穿针”,这项桥、岛、隧一体的“世纪工程”不负美誉。且看几组数字:全长55公里,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外海深埋沉管隧道长6.7公里、深度达46米,全球最长、最深;50万平方米钢桥面,世界规模最大;能抵抗16级台风,8级地震……潮起潮落、寒来暑往,逶迤的港珠澳大桥如长龙卧波,又似蛟龙跃海,那栖澜渡浪的卓越身姿,标注着中国桥、中国造的新高度。

  一座桥,一座丰碑,串联起了广阔的空间,也跨越着悠悠的时间。从“世纪工程”看中国世纪,百余年前,詹天佑两次发起筹建武汉长江大桥,可奈何力不从心,长江两岸也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黄河水,治不好;长江桥,修不了;60多年前,新中国举全国之力修建“万里长江第一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让梦想最终照进现实;步入新世纪,从峻岭之间到大江瀚海,从华夏大地到友邦邻国,一座座“中国桥”傲然屹立……1957年,大桥之上,毛泽东凭栏眺望,关切地问,“有外国专家在这里可以修这样的桥,如果没有可以修了吗?”而今天,我们交出了一份历史答卷,“拿下港珠澳大桥,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中国人不能造的桥。”

  自信源自实力。揆诸历史,在许多“超级工程”的建设中,“中国人不行”的声音从未止歇,技术封锁、围追堵截的画面,我们也并不陌生,但每一次建设者们都能把挑战极限的压迫感转化为创造奇迹的动力源。就拿港珠澳大桥来说,设计建设之初难题重重,单是沉管安装技术,外国人张口就要15亿人民币。我们的工程人员没有被这种张狂所吓倒,反而激发起了强大斗志。9年间他们从零开始、从零跨越,夜以继日奋发创新,反倒摸索出了许多更新、更好的方法,创造出一项项“中国标准”。事实说明,“奇迹”不是喊响号子就会来的,自主攻关一步不停,前行之路才会一往无前。

  抚今追昔,中国快速发展让人惊异:中国为什么能?制度优势是关键一条。社会主义制度让我们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将资源充分调动整合,投入到最紧要的大事中去。比如,为了港珠澳大桥沉管顺利安装,政府协调七家采砂企业、两百多艘船为之停工,外国专家震撼:“也就是在中国能做到。”沃土之上硕果累累,少不了默默耕耘的那群人。他们怀揣着赤子之心和炽热的家国情怀,像螺丝钉一样一辈子苦研一件事,只为中国技术、中国工程能向前跃进一小步。“能让中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一帮人在拼命,不是我一个人,一帮人全是这种心态”,一个个“超级工程”传递着大国工匠们的心声,也翻滚起这个时代的潮涌。

  文天祥曾写下“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感慨家国衰落。风雨几百年,如今站在岸边遥望,伶仃洋上跃长龙,骄傲之情沸腾。这份情感上的转换,更启示我们:事非经过不知难,坚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就没有中国人攻克不了的难题。 (晁星)

责任编辑:路 弘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