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礼让单靠施压换不来
日期:2017-09-15
来源:北京日报
近段时间,“让座”问题频频引发关注。日前在陕西西安,因迟迟未有人给抱着孩子的老人让座,公交司机直接将车停下直到有人起身。事后,司机是否应当深度介入其中,甚至以停驶车辆促成让座,成为舆论争议集中点。

  司机有没有权以停车的方式“迫使”乘客让座?在笔者看来,司机的好心没有问题,但做法确有待商榷之处。

  “让座”是好事,是美德,但“让”还是“不让”则更多是个人的选择。司机一言不合就停车,未免有些小题大做。当本应是主动而为之行,陡然变成了被动而为之举,恐怕搁谁心里都会觉得怪怪的。那些本来有心让座者,恐怕也会因此生出某种逆反心理。从另一个角度看,司机此举更像是在制造某种道德压力,以全车乘客的时间为“筹码”来要求让座行为的实现。由此而来的座位,让座者可能会让得心不甘情不愿,被助者恐怕也坐得并不安稳,感觉是为了自己耽搁大家的时间。如此颇为不快的经历,显然与礼让行为本身应带来的暖意不相契合。

  有人说司机这是在搞“道德绑架”。话虽重了点,但亦有合理成分。在公交车上,对于该不该让座的判断,其实大可宽泛一点,更具善意一点。带有强迫色彩的劝导,不利于激发自觉,反过来也许还会阻碍文明习惯的养成。

  做好事当然要大力提倡,但同样得讲究方式方法。此番公交让座风波不过是件小事,却也引起舆论波澜,很大程度正在于其所折射出的“绑架”思维。从舆论反应看,可能很多人在生活中多多少少都曾遭遇过类似的尴尬。比如捐款,“不捐是冷漠,捐少是抠门”。再如我年长,你年轻,有理没理也得让我三分;我有困难,你有余力,非亲非故也要帮上一把,如果你没这么做,那对不起,就是“差点意思”甚至“不够道德”。诸如此类的逻辑,显然已经偏离了正轨。

  扶老助幼、文明礼让很难单靠施压来真正实现。回顾现有公共文明的建设成果,排队、让座、义工等等都是靠榜样带动、政府引导、学校教育和民间自发才一步步成为社会共识的。道德是社会的共同规范,也是人们内心的律令。唯有牢记美德背后的平等,你让座,我感谢;你不让,我体谅,社会才会多一分和谐,少一分纷争,如此将心比心,以德报德,才能推动公共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鲍南)

责任编辑:梁海燕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