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尚养成离不开较真儿
日期:2017-09-15
来源:北京日报
近段时间,“让座”问题频频引发关注。日前在陕西西安,因迟迟未有人给抱着孩子的老人让座,公交司机直接将车停下直到有人起身。事后,司机是否应当深度介入其中,甚至以停驶车辆促成让座,成为舆论争议集中点。

  一位老人,还抱着小孩,乘车如果没个座儿,在急转急刹时很容易站不稳。既然广播、喊话后大家都无动于衷,那就干脆选用更具“存在感”的方式为老人找座儿。以几分钟的短暂停车,防范了可能出现的风险,也捍卫了文明礼让的公德。笔者以为,司机的做法,无可厚非。

  给“老、弱、病、残、孕及抱小孩的乘客”让座,早已成为共识。舆论争议的焦点,其实在于“停车”是否合适。回想当时情境,公交车上的乘客多半是在刷手机、听音乐、看风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身边是否站着老人也许真没留意;又或者发现了,却有些“贪恋”座位的舒适,选择“装睡”。事后思量,或许是会找出更合适的做法,但就当时而言,“停车”并不算太差的选择。事实上,每当有类似剧情上演,被帮助者往往心生暖意,旁人听闻也觉得很“正能量”。看待这件事,与其过分纠结手段本身,倒不如“得其意而忘其形”,去体味蕴藏其中的文明因子。

  一脚刹车,或许会引发些微尴尬。但这份尴尬,正是文明习惯养成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文明不会天生,很多时候都包含对既有习惯的纠偏,需要一点强力矫正,促人走出随心所欲的“舒适区”。细数目前接受度较高的文明习惯,等公交车有序排队,背后是无数引导员的辛勤劝诫;“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背后是严法的有力震慑。有论者指出,不文明现象之所以屡屡出现,根源于耻感的缺失。如果人们对不文明行为一味隐忍,不拿出较真劲儿与其“宣战”,耻感文化如何形成,不文明行为如何减少?强力倡导,创造出明确的导向,方能有效缩短文明习得的进程,让公共文明更快破壳而出、蔚然成风。

  有心理学家曾说,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诚如此言,文明习惯一旦养成,便可衍生出更多文明自觉,逐渐积累成为一座城市、一个社会的文化性格。若礼貌让座成为人人必践的社会公德,这种谦逊有礼就有望从公交车内延伸至更多公共空间,沉淀成为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默契与温暖。期盼这一天早些到来。(杜梨)

责任编辑:梁海燕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