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过去一年的流行音乐市场,是作为短视频配乐的洗脑旋律响彻大街小巷,是偶像歌曲凭借粉丝力量的全面“霸榜”,满屏都是偶像打歌刷榜神曲跑流量,大量的公众资源被这样的音乐快消品公然占据。曾经引领华语乐坛流行风向的权威榜单已经彻底失去了说服力,冰冷无情的大数据也在诉说着让人难以接受的现实:明明应当是最能反映大众口味的榜单,却找不到一首能让大众信服的优质音乐作品,不少业内人士甚至发出音乐产业停摆的哀叹。
好歌去哪儿了?是一句颇具现实意义的提问,其中既包含着对偶像粉丝无底线刷榜、神曲无限制泛滥的不满,也有对那些制作精良、触碰心灵的良曲佳作的期盼。好歌隐没,音乐质量不进反退的现实,或许与如今“数据在上、流量为王”的市场逻辑密不可分。流量不在乎品质,只要引起话题、吸引关注即可,以其作为创作和传播考量的第一顺位,曾经受质疑的洗脑旋律被摆上台面也就显得理所应当;数据不关心泡沫,只要能构建起花团锦簇的表面繁荣,赚到真金白银就行,把它视为评价音乐好坏的唯一标准,创作者呕心沥血写出的好歌就得不到正常的展示空间。
其实,不只是流行音乐领域,在当下这个网络文艺全面兴盛的时期,网络文学、影视娱乐等行业的市场环境都有些过于依仗流量数据作为引导的倾向。所以经常也可以看到读者对小白文、爽文横行的批判,观众对影视剧里流量小生、面瘫演技的吐槽。文艺创作领域的市场化导向,不探究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不精研受众细分化的文化需求,而以流量数据作为整个创作行为的指导,只能是舍本逐末,扭曲文化价值取向的同时,伤害到文艺创作的根基。
莫被流量遮望眼,该以真诚得人心。拨开唯数字论、唯流量论的迷雾,就是要多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还流行文化多姿多彩、各花入各眼的本来样貌,造就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的文化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