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家庭作业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延伸,重在巩固和完善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并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那么如今的家庭作业,则被赋予了更多素质教育的内涵,被视为连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桥梁。
这样的转变无疑体现了社会教育理念的进步,但现实的状况却使家庭作业越来越饱受争议。家长们抱怨越来越繁多的家庭作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教师们也对一些家长不负责任的“甩手掌柜”行为颇不认同。家长和教师对教育理解的偏差以及教学观念的错位,在这一次的事件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为什么家校合作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说到底,还是家长和教师之间自身权责边界的定位不清晰。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罢,都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孩子成长成才的目标始终是一致的。那么明确各自的职责与分工,建立起基于理解和尊重的良性沟通渠道,找到两者之间携手合作的发力点,就显得十分重要。
对于学校而言,要发挥作为专业教育机构的作用,注重教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把握家校合作的主动权。一方面,要坚持差异化、小班额教学,因材施教,减轻教师负担;另一方面,要严格遵守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明确教师的工作职责,不将教学压力转嫁到家长身上。而对于家长,则要侧重于孩子自觉、自尊、自律等行为习惯的培养,注重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尊重他们的自由意志。在与学校教育的配合过程中,家长应该积极了解孩子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维护教师的权威,告诫孩子“尊师重教”的道理。
无论什么形式的合作,参与各方都应当准确地把握自身定位,厘清各自的边界,这是合作得以存续的基础。如果相互之间能够相互尊重、求同存异,那么合作成功可期。家校合作亦是如此,家长和教师各自站好位、不错位,相互之间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始终坚持相向而行,就能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