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量无质 博物馆如何走出迷离?
发表时间:2012-11-22   来源:华西都市报

  近日,在山西太原召开的中国博物馆协会区域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年会上传出消息:我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数量到去年底已迅猛发展到3589个,并还在以每年100个左右的速度增长。但一方面是平均三天多就增加一座博物馆,另一方面是已建成的大量博物馆生存堪忧,长期处于闭馆状态的现象在全国不少地方存在。(11月21日新华社)

  通常意义上,博物馆的生存状态,与一座城市的文明深度关联。“每三天新增一博物馆”的神速,似乎也印证着这个社会致敬文化、追求腔调的伟大转身。然而,“建馆热闹,运营惨淡”的现状,又确乎令人唏嘘感怀。时代发展至今,从民间到官方,无不通晓博物馆的多重价值,只无奈操作层面,多陷于“不得要领”的困境。

  据业内人士披露,国内博物馆生存堪忧原因有二,也即资金短缺、人才不足——这两个理由,似乎能拿来解释一切公共设施的“窘境”。就角色设定而言,博物馆往往被定义为“公益单位”,因而高度依赖财政补贴。其实,无法独立生存、不具备良性的“维生机制”,恰是诸多博物馆的症结所在。或许,它们自建成伊始,就失去了对自我命运的充分掌控。

  硬件维护、展品看管、场地经费……博物馆拔地而起,已然背负了不菲的“沉没成本”。无论开张抑或闭馆,它们都必须支付这部分资金。恰因为此,财政拨付用以维持现状尚且乏力,又何谈助力博物馆“再进一步”?明乎此,公众理当明白,博物馆若要突破“庸常”,唯有两条可选路径:建馆之初,尽量减少“沉没成本”;运营期内,提高自给自足的盈利能力。

  发展博物馆,先当突破“建房—挂牌”的思维定势。因为,在旧有思路指引下,新建的博物馆多规模庞大、千篇一律,且早早就背负了土地、设备等“原债”,对今后运营很是不利。理想状态内,新增博物馆本应更为灵活和多样。例如,可尽量选择“附属型博物馆”的形式——将博物馆内嵌于成熟地段的现有场地内。如此,既能分享后者的人流、软硬设施等,又可提升后者的区域文化气息,可谓双赢。

  博物馆的建设者们,是该放弃要求“专辟一域”、“自立门楣”的优越心态了。唯有妥协现实,才可告别沉重。历史,定义了博物馆的功能,却不曾圈定博物馆的形式。为何不应时而变呢?须知,现代城市里,一方面,市民群体感叹文化不再、格调沦落;另一方面,博物馆等文明重镇,却遭遇了落寞的黄昏……这,真真是吊诡的“误会”。

  也许在未来,博物馆终将走出迷离。那意味着,它们能更亲近市民的生活方式,能更迎合你我的消费习惯。我们期待的“生存独立”的博物馆,当然无关“天价的门票”,而是能以系统包装、重新定位,激发众人自愿“为文化埋单”的欲望。(蒋璟璟)

责任编辑:项丽
分享到: 
4.55K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949640&encoding=UTF-8&data=AA59iAAAAAcAAADsAAAAAQAp5pyJ6YeP5peg6LSoIOWNmueJqemmhuWmguS9lei1sOWHuui_t-emuz8AAAAAAAAAAAAAAC4wLAIUcvywGBu4MomV0zQSV1O9OsYVZWECFFIguXs_5dakRRB9w33MEA3Cey0r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949640&encoding=UTF-8&data=AA59iAAAAAcAAADsAAAAAQAp5pyJ6YeP5peg6LSoIOWNmueJqemmhuWmguS9lei1sOWHuui_t-emuz8AAAAAAAAAAAAAAC4wLAIUPtvmUhhosLnCQot3nDUzX6iYNMkCFBIYLBVNDY5gQTZNN6p3tYGeCCDw&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