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谨的论文不严谨的新闻
发表时间:2012-03-27   来源:长江商报

  日前,财新网报道说“干部子女上北大比例持续攀升”,报道援引了一份研究报告的部分数据,这份报告发表于2012年1月的学术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题为《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

  报道发表后,引起了不少讨论,很遗憾,“干部子女”一词喧宾夺主,这篇考察50年来“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与社会影响”的论文,其大纲大目始终不被提及。我详细读完该论文后发现,这种选择性讨论,与媒体报道的角度选择存在很大关联。

  此项研究的主要依据是上述两校学生约15万张的学籍卡片。其中涉及到父母职业对子女获得精英教育的影响。

  现代社会,教育是个人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历史上,科举制度提供的名额仅占全国人口的极小比例,并常常为多数科举世家所占据。民国大学初建,也有着明显的贵族化倾向,工农子女很难上得起。新中国以来,工农子女始终保持了相当比重,工农子女的总体比例,北大自1981年以来一直维持在30%-40%。所以,它和引人瞩目的社会政治革命一样意义深远,堪称“无声的革命”。

  关于被媒体充分强调的干部子女比例,报告显示:“从1952年的11%上升到1973年的22%。1990年代初期达到30%以上,到1997年更是高达39.76%,干部成为比例最高的父辈职业”。但论文马上解释,改革开放以后,干部子女比例的增长,很可能是各类企业大量增加的结果。

  恢复高考后,苏大增加的主要是各类企业干部和经理人员的子女,而非党政干部的子女。“干部比例的上升,可能更多反映的是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化,而不能简单认为干部比例的增长就表明了行政权力干扰了高考招生”。

  研究者已经指出,论文所称“干部”不仅仅是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论文作者之一梁晨在3月24日通过中国之声再次解释,这不是一个“官”的概念,而是比较宽泛,如车间主任或教导主任都归于此类。换句话说,论文里用的“干部”,不是一个政治身份,应更靠近经济收入的标签。以此看来,坊间基于“干部子女上北大”的许多议论,均不免误植和预设立场而失之偏颇。

  这项研究的一个亮点在于它对中学教育的分析:排名前5%的中学输送了50%的北大学生,前20%的中学输送了80%的北大学生,越是不发达地区,重点中学越重要。中国教育的无声革命,起点在于基础教育,而地方重点中学的高额择校费,阻碍了这一革命前进的步伐。

  当前,民众对教育的弊病、“官二代”的挤出效应已经深恶痛绝。同时,宏观上的教育不公,如北大在北京的招生配额远远高于外地,北京生源进北大的几率是外省生源的10倍以上。对于这些现象,媒体当然有批评的责任。

  然而,任何批评,都应该遵循公允原则。媒体报道为了迎合一些社会情绪,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忽视应该辨析的细节,过分强调官二代等身份标记,显然有悖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其后果,很可能是加剧社会族群的分裂与对抗,于教育公平并无益处。(黄陈锋)

责任编辑:项丽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583727&encoding=UTF-8&data=AAjoLwAAAAcAAADsAAAAAQAh5Lil6LCo55qE6K665paH5LiN5Lil6LCo55qE5paw6Ze7AAAAAAAAAAAAAAAuMCwCFH63v6GJItWz1Nfc__BqpribHVmuAhQflxvwbJg0HyZxfjFj7mfVmnsX4Q..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583727&encoding=UTF-8&data=AAjoLwAAAAcAAADsAAAAAQAh5Lil6LCo55qE6K665paH5LiN5Lil6LCo55qE5paw6Ze7AAAAAAAAAAAAAAAvMC0CFHWgVvNNaF7gTiGg84L9IAwEZyYmAhUAhHCZc_5QRSqnE42M5knUnfcEbFY.&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