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孝道”被“标准”绑架
在孔子的家乡山东曲阜,孝道如今成了对全体官员的硬性要求,并出台了“每周帮父母做一次家务;每月带父母理一次发,给父母洗一次脚;每年给父母的生活费用不少于月平均工资或收入”等具体举措,目的是打造曲阜为“彬彬有礼道德城市”。(据10月24日人民网)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如今,却与干部的提拔“捆绑”在一起,我们在高兴之余还有一些难过与无奈。在孝道本身强加一些额外的硬性要求,我们究竟该如何去反思?这场孝道建设能否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怎样完善细节才不至于让弘扬“孝道”变成一场“笑道”?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曲阜作为孔子的故乡,深刻挖掘城市的文化内涵,并将其与城市建设完美结合。“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现在将其宣传,已具有标志性意义。我们是否用孝道来“抛砖引玉”,从而引出传统文化的其他方面,如“礼义廉耻”,在进行论证之后,将它们与现代社会的建设进行完美的“嫁接”? 把“孝道”作为提拔任用干部的“红线”,此举我们应大加赞同。但“每周帮父母做一次家务;每月带父母理一次发,给父母洗一次脚;每年给父母的生活费用不少于月平均工资或收入”等措施是否具有长久的可行性?是否会与平时的工作相冲突,在有冲突后能否有具体的应对措施?此外,我们又怎能避免原本好意的孝道变为成一场官员捞取晋升资本的“作秀”?所有的这些疑问,都将会给我们留下一个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日渐“边缘化”的今天,我们的文化建设等方面应多一些此举。虽然我们对其有一些疑问,但本意是好的,是希望越来越多的干部成为一种“模范”,成为一个“顾家、孝敬”的好父母、好儿女。(秋风落) |
责任编辑:项丽
分享到:
相关报道
在线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