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静水深流浸润心田 战鼓擂响奋进征程——广州市宣传思想工作综述
发表时间:2022-01-18来源:广州日报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举旗铸魂、让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人的建设之上、到百姓家门口体验文化生活的获得感、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2021年,宣传思想文化的广州力量,既如静水深流浸润百姓心田,又如战鼓擂响奋进征程,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广州市宣传思想工作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自觉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让主旋律有高频率、正能量有大能量。

  时节如流,使命在肩。广州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将继续开拓前行,凝聚全市人民奋进“十四五”新征程的磅礴力量,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华彩篇章。

  广州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集中学习12次、自学8次,133个正局级以上单位开展中心组学习2500多场次,“第一议题”制度筑牢了思想根基。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讲专题党课1.25万场次,举办党史专题培训2.08万场、理论研讨会5600场,3.9万个党组织全覆盖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

  170人次入选全国和省、市身边好人;257人次荣获“道德模范”称号,包括钟南山院士在内的20人次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400多万实名注册志愿者,1.2亿累计志愿服务时,3384支公共文明引导志愿服务队,40万人次无偿献血140多吨,14个集体和个人入选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和百名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

  思想舆论,心立然后事立

  “欲事立,须是心立。”过去一年,广州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举旗铸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广州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集中学习12次、自学8次,133个正局级以上单位开展中心组学习2500多场次,“第一议题”制度筑牢了思想根基。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讲专题党课1.25万场次,举办党史专题培训2.08万场、理论研讨会5600场,3.9万个党组织全覆盖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讲思政课的长效制度化,为广大党员干部在学思践悟中提高理论素养、政治能力提供了源源动力。

  “回望过往的奋斗路,遥望前方的奋进路,让初心住进内心,让使命融入生命,我是党员我带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在“党课开讲啦”活动中述往思来,面向公众深情告白。这是广州“党史大学习”深入千家万户的一张写照。

  如火如荼的宣讲活动,正是党史学习教育在全市广泛开展的生动缩影。

  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征订《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等7本党史学习教育用书超108万册,编印理论口袋书39种150万册,掀起一股红色风潮。

  群众在哪里,宣讲学习就要到哪里——全市公共空间6.3万多个宣传载体串联起城市印象和生活足迹的“红色记忆带”。运用“理论+文艺+服务+网络”模式,把“理论大篷车”开到市民身边,把宣讲舞台搬到社区里、榕树下、车间中,互动化宣讲8.6万场,让2000多万市民群众汲取智慧力量。

  借全国传媒重镇的辐射力,“两中心一平台”、主流媒体、新兴媒体、政务网站等融媒载体在广州交织出新时代的昂扬旋律。广州日报《报告,我们这么干!》《跟着总书记学党史》等系列报道获中宣部表扬、《南山战疫日志》获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学习强国”广州学习平台注册上线人数超125万人、刊发稿件超2.2万篇、被全国总平台采用超过2400篇,响亮的主流声音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对家国的情感认同。

  广州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羊城学堂等平台,广州围绕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等,举办线上线下各类宣讲活动超过15万场。

  用思想上的“定盘星”校正行动上的“指南针”。广州把学科建设与学术平台建设相结合,建成新型智库10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58家,决策咨询研究基地9家,举办“广州学术季”、江南文化·岭南文化论坛,编发《广州研究内参》和决策咨询报告400余篇,凸显服务决策能力,擦亮“广州研究”学术品牌。

  为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广州一体化规划设计市、区融媒体中心建设,挂牌成立11个区融媒体中心,打造“新花城”“花城+”等一批重点融媒品牌,县级融媒体建设的“番禺经验”获全国推广,“学习进行时”“时局”“思享”等专题频道让党的声音牢牢占据网络平台首页首屏首条,让主旋律有高频率、正能量有大能量。

  文明广州,擦亮城市底色

  文明是城市发展的精神底色。过去一年,广州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人的建设之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深化全域文明,广州注重“里子工程”。

  新时代文明实践“道德模范故事汇”“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党史进校园”等一系列主题活动,成风化人;常态化开展“广州好人”等典型选树活动,健全先进典型关爱礼遇和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让“好人有好报”,培育崇德向善之风;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垃圾分类、推动移风易俗、实施志愿服务“双微”行动,让精神文明建设化作静水深流,融入市民日常。

  政务指引、文化展演、志愿服务……依托285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广州编织出一张“全市覆盖、出户可及、群众便利”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网络,至今开展线上线下活动5万多场,惠及千万市民。

  文明创建一根针,牵引具体工作千根线。全市各部门多措并举,既注重公园、广场、景观大道等城市“面子”的光鲜亮丽,更注重背街小巷、城中村、老旧社区、集贸市场等城市“里子”的整洁有序。

  “我只是做了一个老师应该做的事情。”2021年11月6日,载誉归来的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广州七星小学副校长赖宣治动情地说,希望七星小学的故事能带动更多人参与进来,振兴乡村教育,为更多孩子带去希望。

  诚如斯言,正是一个个平凡人的不平凡举动,为广州撑起了一座座精神灯塔。

  170人次入选全国和省、市身边好人;257人次荣获“道德模范”称号,包括钟南山院士在内的20人次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400多万实名注册志愿者,1.2亿累计志愿服务时,3384支公共文明引导志愿服务队,40万人次无偿献血140多吨,14个集体和个人入选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和百名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这些人和这组数字,为最早提出建设“志愿者之城”的广州写下最温暖的注脚。

  5年来,广州培育时代新人,践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擦亮“文明广州”城市品牌。

  先进典型引领崇德向善之风。32个“好人工作室”,20期“广州榜样”发布厅,王烁、李莎、李世全等先进典型事迹巡回报告……文明培育深入人心;66.7%文明村覆盖率、13个村镇入选全国文明村镇、29家单位入选全国文明单位、8户家庭入选全国文明家庭、5所学校入选全国文明校园、执信中学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域创建成果丰硕。

  《广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广州市反餐饮浪费条例》等出台实施,“文文”“明明”等“文明广州”卡通原创IP形象上线,则以刚性制度结合柔性时尚,戴口罩、用公筷、公共场所不外放声音等成为民众共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文化强市,“精神食粮”更丰盛

  文化是城市生活的阳光雨露。过去一年,广州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以人民为中心,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培育新兴文化业态,构建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盛的“精神食粮”。

  恩宁路、沙面、荔枝湾景区……一片片历史文化区域迎来新生机;永庆坊非遗街区、“岭南之窗”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区……一处处本土文化场景焕发着时代活力。

  广州文化人知道,只有走进历史深处,才能更好地挖掘老城市的新故事。

  2021年,广州22处文物提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全市非遗代表性项目达116项,其中世界级2项、国家级21项,居全省首位。“粤剧名伶纪念”等5条线路入选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举办“广州文化周”,为海外民众打开了一扇体验岭南文化、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在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上,《南越宫词》获最佳戏曲片奖、《拆弹专家2》获最佳剪辑奖、《中国医生》获最佳音乐奖、《棒!少年》获最佳纪录/科教片提名;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新人文电影计划”发布,促成博纳影业、华谊兄弟、英皇娱乐等文娱产业头部企业在广州设立粤港澳大湾区总部,广州电影日渐成势。

  广州文化人见证,高品质的文化供给,正为市民带来高效能的文化服务。

  电影进农村1000场,电影进社区100场,60台137场艺术演出和“粤韵广州塔——名家周末大舞台”22期等文化惠民系列活动,惠及观众1.1万人。

  完善“图书馆之城”体系、建成市级应急广播系统、推进乡村4K超高清视频+5G应用……广州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位列全省公共文化服务综合评价排名第一。

  2021广州文化产业交易会上,涉及重点文化项目合作金额高达1016亿元。去年,广州版权产业行业增加值超2250亿元,占GDP比重达9.85%。

  5年来,广州坚持服务人民,奋力建设文化强市,通过实施文艺精品创作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十四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等纲举目张,让高质量发展厚积有成、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蹄疾步稳。

  精品力作接连涌现。电影《点点星光》《掬水月在手》获中国电影金鸡奖,舞剧《醒·狮》获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杂技节目《升降软钢丝》获世界马戏节最高奖——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电视纪录片《广州故事》等9部作品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我的体育老师》获2021法国尼斯国际电影节五项提名。

  文化服务提质增效。配合省“三馆合一”项目建设,推进市“三馆一院”项目建设,建成粤剧艺术博物馆、南汉二陵博物馆等一批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

  产业发展活力迸发。完成“十三五”期间49项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2826家,境内外文化上市公司45家,文化装备制造业居全国领先,数字文化产业形成超千亿级产业。

  文化产业亮色几何?广州用数字说话:“十三五”期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13%,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增至6.8%。

  读懂广州,世界在这里看中国

  置身锦绣华夏,逐梦星辰大海。过去一年,广州展现出开明自信的城市形象。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讲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这是世界大都市协会成立36年来,第一次以线上、线下融合形式举办活动。”2021年11月8日晚上,全球城市焦点会聚广州,世界大都市协会秘书长奥塔维·德拉瓦尔加在世界大都市协会第十三届世界大会开幕会议致辞中为广州点赞,“在协会主席城市广州的领导下,协会扩大了对话和交流的空间,同时也致力于发展交流平台、完善学习策略。”

  民相亲在于心相通。2021年5月26日至6月7日,广州累计核酸采样2798.55万份。庞大的数字与惊人的速度背后,是无数主动站到防疫前线,为这座城市能早一日恢复日常生活而无私奉献的热心人。

  这是一场有史以来全球城市中最大规模的核酸大排查,也是一次宣传教育与信息发布的大检阅。

  43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通过广州塔、国际媒体港“智”屏等大屏小屏,持续滚动播放疫情防控主题宣传内容,让市民因知情而安心,因理解而大力支持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凝聚起齐心抗疫共克时艰的全民合力。

  5年来,广州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作用,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努力将广州建设成为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生动讲好中国故事、湾区故事、广州故事。

  紧跟国家交往步伐。先后赴海外多个国家开展20多场“广州故事会”,连续三年举办“读懂中国”(广州)国际会议,成为国际社会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钥匙”;理性平和向世界讲抗疫故事,围绕“闭环管理”“一视同仁”等议题召开新闻发布会,拍摄《你好,非洲》纪录片讲述中非共同抗疫故事,推出电影《中国医生》,用广州抗疫故事向国际社会生动展示大国之治。

  开拓国际传播平台渠道。借助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博鳌亚洲论坛等举办12场“广州之夜”活动,建设国际交往中心;举办世界城地组织会议,来自48个国家189个地方政府和国际组织参会交流;打造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每届覆盖50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城市,积累全球各地1200个城市创新案例,为各国提供可资借鉴的城市治理创新范例。

  构建立体化对外宣传格局。建立300名新闻发言人队伍,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机制;加强国际传播智库建设和人才培养,组建湾区国际传播联盟;实施“百城计划”,同世界94个城市建立友好关系,与66个国家驻穗总领馆保持常态化密切沟通,推动国际力量为我发声。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伴随着广州主动融入全球城市坐标体系的自信身影,中国故事、广州声音将传得更远、更响亮。(何道岚)

责任编辑:杨 学静
【纠错】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