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0-07-02来源:龙岩文明网
文明用餐方式的形成不可有惰性心理
作者:刘小慈

  曾有记者先后3天选取了100组路人,对其进行街头采访。从结果来看,在家不使用公筷的原因分别为“一家人没必要”“不习惯”“太麻烦”,而外出就餐不使用公筷的原因分别为“餐厅没有主动提供”“大家都不用”“不习惯”“亲朋好友没必要”。(北京青年报报道)

  如今,公勺公筷、分餐分食等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霸屏”词汇。无论是在家吃饭还是在外聚餐,越来越多人选择文明卫生的用餐方式,为自己和他人的饮食安全多加一层保障。但仍有不少人因觉得麻烦、没必要而不使用公筷,侥幸和惰性心理不利于形成文明用餐的良好氛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明用餐方式的形成需制度约束,更需个人自律。纵观近年来的餐桌文明,我们经历了理性点餐、光盘行动等阶段,疫情发生后,大家的关注点又转向了公勺公筷。对此,媒体加大了宣传力度,北京等地还出台了专门的文明促进条例,规范公勺公筷的设置和使用。文明用餐氛围的形成,靠约束性推动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每个公民自内而外将文明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不因环境变化而偷懒,也不因别人的不在意而侥幸。这样的自律,不仅能带动周围人参与其中,而且可以助推餐桌文明蔚然成风。

  餐桌文明不仅是巩固疫情防控成果的重要载体,更是守护餐桌卫生安全的一道屏障。随着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向好,不少人心里紧绷了几个月的弦开始松懈了下来,分餐与否、使用公筷与否,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意识范围。事实上,使用公勺公筷、讲究饮食卫生并不是只有疫情发生时才需要注意,在我们的每一餐每一食中,它们都关乎每个人的健康,大意不得。因此,每个人都要有意识地在心里强化餐桌文明理念。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社会在给予公众一定时间去接受和践行的同时,公众也要坚持付诸行动,别因自己的一时大意而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失之交臂。

责任编辑:王欣舒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