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0-03-10来源:四川文明网
精神防“疫”进行时:汇聚精神力量 传递信心与希望
作者:杨文娟 李林晅

  近段时间以来,肺炎疫情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和善,也看到了一些值得重新审视的行为。这次疫情的暴发,像一面“镜子”,考验着责任和担当。

  疫情防控进入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在毫不放松做好疫情防控重点工作的同时,我们也要打好精神防“疫”战,在全社会培树正气、消除戾气、涵养和气,进一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形成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

  疫情下的反思

  疫情暴发以来,全民防疫,万众一心,表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面对疫情蔓延的重重压力,全国医务工作者“逆流而上”,奔走在抗疫一线;工地上、工厂里,工人甘冒风险加班加点建设新医院、赶制口罩;在城市街道,快递员奋力奔跑,将生活物资送到医护人员及社区居民手中;还有无数普通人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助力……

  与此同时,另一些令人不适的“画面”也在不断冲击着社会大众的神经:有人故意隐瞒病情、接触史、旅行史,成为“行走的传染源”;在抗“疫”前线,有医生遭患者家属殴打;有些地方出现恶意“吐口水”事件……在举国齐心协力抗疫的氛围下,如此行为显得尤为刺目,也引发了社会大众的热议。各地公安机关依法对这些失德行为进行了打击,当事人受到了刑事拘留或行政拘留等处罚。

  “在突发事件面前,谁都不能置身事外。尤其在举国共克时艰的关键时刻,自觉遵守国家最基本的公共卫生秩序,是每个人的义务。”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万安伦说,“在当前及疫情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全社会都应该深刻反思,既要打好疫情阻击战,也要打好精神防御战,尤其要在消除戾气、培树正气、涵养和气方面下功夫。”

  戴好心灵的“口罩”

  从农历新年前夕至今,来势汹汹的肺炎疫情冲击和影响着许多人的正常生活。特殊时期的隔离生活,对疫情来临的恐慌、焦虑、愤怒,因社会交往活动大幅减少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由于特殊时期难以合理安排生活导致的挫败感和无意义感,无法及时复工或复工复产后难以适应而产生的犹豫、担忧等不良情绪,都可能对一个人的精神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对于个体来说,在这段特殊时期要处理好‘我’和‘自我’,也就是个人与心灵的关系。”万安伦认为,面对此次疫情,个体的精神状态至关重要,“积极健康、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有利于防病和抗病,而烦躁焦虑、惶恐萎靡的精神状态对身体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有序展开。有关政策相继发布,指导各地开展疫情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我国心理学科研和教学机构以及各地心理学相关学术组织和社会组织,也通过制作心理援助手册、开通心理热线、在线心理咨询等方式为抗“疫”提供心理服务和科学支撑。

  “没有哪个人是一座‘孤岛’,我们需要同舟共济。”第四届全国助人为乐道德模范、我国器官移植史上无偿为陌生人捐肝的第一人罗玮认为,亲密友好的互助氛围能够使人的心灵变得更加强大。“面对疫情,我们需要众志成城,相互打气、树立信心,要守望相助、凝聚合力。”

  精神防“疫” 全国在行动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但依然严峻复杂。在防控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建设“人的精神”,植入战胜病毒不可或缺的精神“疫苗”,对于早日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充满正能量的文化产品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如文化和旅游部推出“在线公共文化服务”,国家文物局开通“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全国各地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不断丰富网络文化资源……这些举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对疫情的焦虑情绪。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仍在持续,从来不会被灾难压垮的中华民族也必将再一次在磨难中成长、奋起。“作为同舟共济、共抗疫魔的偕行者,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振奋精神、坚守美德。”罗玮说,“疫情过后,我们更要建设纯净的精神家园,用包容和感恩的心来构建自己的归属感,时刻让自己生活在温暖互助的‘春天’里。”

责任编辑:王欣舒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