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9-06-30来源:中国文明网
久违的故乡行——送百年“家族史”回乡散记
作者:老园丁

  五一节,我与家人回到阔别的广东省连州市九陂镇老鸦山故居,将“家运兴衰 系于育人”120年家族史带回,送给宗亲。

  九陂历来重视教育。送过书后,我向大家介绍了今天特邀到会92岁黎土星老人。他是逾百年新殿庙小学最年长校友,是我的师兄。他入党60多年来,忠于党、忠于人民,好人有好报,他除行走稍有不便外,精神矍铄,身体健康。他善用传承的优秀家教家风育人,在他的言传身教下,长子黎志碧已成为我们新墟党总支书记。土星老人就是我今天要讲“家运兴衰 系于育人”的活样板。

  我们丘氏家族的太始祖,是文韬武略的姜太公(前1132-1015);他命三子穆公去管辖营丘,后以地名为姓,穆公就成了丘氏开姓始祖。我们的祖宗丘德秀是穆公世系第87系、兴邦公世序第2世传人。224年前,他身背父母骸骨、心揣“河南堂”祖训,从广东大埔县迁来连县九陂老鸦山落籍。

  老鸦山原是一个荒山野林,栖息着各种大小鸟类,如乌鸦、喜鹊、啄木鸟、猫头鹰、老鹰、麻雀等珍禽益鸟,祖先偏以乌鸦(客家叫老鸦)定为村名,旨要后人牢记“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孝道之理。

  224年来,德秀公后裔已传至第11代,子孙过千。我的祖父丘文芳公,是兴邦公世系第4代传人。从清末至今120年间,文芳公家族从封建落后之家,成为当今现代化小家族,200名后裔,学历专科毕业、职务正科、职称中级,及其以上的人中,具有以上三者之一的知识人才,共63人,占总人数三分之一。

  有此硕果,除得益于祖训家风的教化外,为首的要归功于党的教育,因为与我一起在新殿庙小学读书的小伙伴们,解放时都未成年,我们都是新中国哺育成长、成才的,当然要由衷感激祖国母亲。至于我们的子女,特别是孙辈,更要感恩改革开放,尤其是当今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家族史篇幅不大,但时跨三个世纪,文芳公的七代后人,又散居祖国各地,甚至国外。近两三年,我为收集各人情况,煞费苦心!我之所以再苦再累、花钱多少都在所不惜,定要将它辑书出版,除要感恩祖宗外,也要以此作为接力棒托付所有晚辈,要他们牢记“忠孝仁义、勤耕苦读”“成由俭,败由奢”“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等祖训家风。正如著名国学大师汤用彤教其子汤一介所说:“家风不可中断, 一个家庭应该有它的家风,如果家风断了,那么这个大家族也衰落了。”

  最后,我还叮嘱大家,铭记“全球丘氏族歌”教诲:“太公望,河南堂,在我心中永不忘,无论走到哪里,不管身在何方,尊祖敬宗,爱国爱乡,兴教育贤,世代流芳!”

  会后,我们去晋谒位于老鸦山最高处逾百年老祠堂。从山脚到祠堂,要走百多级蜿蜒不平的石板路。祠堂不大,约200平米,厅堂宽敞,祭祀台上方贴“河南堂”堂号,两旁有两根长约3米园杉木柱,竖在麻石墩上,写有楹联。大门贴“渭水源流远 营丘世泽长”祖传对联。

  祠堂古朴典雅,历久弥坚。它不仅帮助我们记住沧桑岁月留痕,更使我们守住丘姓文化之根脉和六千年中华民族伟大之魂。比如,厅堂两侧“荆树有花兄弟乐,书田无税子孙耕”的励志楹联,上联出自南朝梁武帝时吴均《续吴谐记》,讲田家三兄弟的故事;下联出自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楹联主旨深邃,意存高远。它告诫世人:兄弟要和睦相处,家和方能万事兴;人生要刻苦攻读,有朝一日获得赐田,子孙就有免税田耕作,过好日子。祠堂虽然历经一两百年,由于先人坚持修旧如旧、保留原貌,所以至今仍保存其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保存完好的一两百年祠堂楹联

  午饭后,我在晚辈陪同下,驱车直奔龙岗村上头的文武山,拜谒丘德秀公坟墓。小车在群山蜿蜒的水泥路盘旋上行,约莫一小时才到达目的地。文武山居高临下,威武壮观。在此极目远眺,群山尽收眼底。两百年来,丘氏虽无功勋彪炳赫赫之人,但名不见经传而拥有真文真武本领者,却大有人在。我们也可以此聊以自慰和无愧于祖先在文武山之灵。因为人生在世,“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足矣!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