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9-05-27来源:中国文明网
“让座奶奶”颠覆了“让座伦理”
作者:王旭东

  近日,90岁的“让座奶奶”温暖全网。5月13日,山东青岛,90岁的薛轶雯老人坐上了11路公交车。每天,她都要坐这辆车去买菜。车行驶到台东站时,上来了一位78岁的老人。由于腿脚不便,老人在车上踉踉跄跄。此时,薛轶雯主动为她让座,被老人婉拒。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互相让座的举动感动了周围人,大家主动给她们让出了座位。(5月19日人民日报)

  “让座奶奶”颠覆了“让座伦理”。一般情况下,年轻人给老年人让座体现“尊老”的传统,并且慢慢地成为“惯例”,形成一个约定俗成的“让座伦理”。不可否认,这种伦理有较强的现实性和进步意义,符合常理。而“让座奶奶”用自己的行动“打破常理”,体现出一种朴素的情怀——“我觉得让座这件事跟年龄没有关系,像我这样身体好的人,多站一会儿也没什么,有的人虽然年轻,但难免有个头疼脑热、腰酸背痛,座位应该让给更有需要的人。”

  “老人给年轻人让座”非常态却很温暖。2009年,就有媒体报道,西安曾有一位62岁的老人,拎着两大包菜坐公交,本来坐得好好的,却执意给身旁素不相识的不断打着哈欠的年轻小伙子让座。老人说,现在年轻人压力大,他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做老人的也该体谅一下年轻人。其实,老人让座诠释“尊老爱幼”新内涵——老与少,甚至人与人之间要增添“相互理解、相互体贴、相互体谅”的新元素。

  “让座伦理”需要与时俱进。在习惯意义上的“让座伦理”驱赶下,年轻人似乎“必须”给身边的老人让座,无论是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下,即便是一时身体不舒服甚至有病在身;而老人理所当然地需要坐下来,甚至有的老人为此“索座”,对没有主动让座者或让座不及时者出言不逊,从而,让让座纠纷与矛盾升级。对这种“让座伦理”有必要进行改进,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准之上,更不应成为“索座”的理由。

  只有相互关爱,这个社会才更温暖。道德不是负担,文明不是包袱,因此,不必太在意谁给谁让座,也不应停留在道德义务层面,当你感悟与认识到让座可以达到道德出彩、传递“真善美”的高度,就会释怀与豁达。如果年轻人给老人让座与老人给年轻人让座都成为常态,互敬互爱的社会风气与文明就形成。进入陌生人社会,只有人人都付出一点爱,才能告别冷默、拥抱热情,才能让和谐与文明很丰满。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