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拾柴随想
周德林

 

    为割河边的几根芦苇,老伴把手指弄破了,我边包“创口贴”边埋怨:“现在有的是煤气,一捆芦柴省几个钱?”她半嗔半叹地说:“这到手的柴,我舍不得烧掉,你是有了绫罗不要纱,把当年江边拾柴难的事全忘了!”这话给我很大震撼,同时也勾起了我的忆往情怀。

  滩边拾芦柴已是五十年前的事,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把农民逼到了饥寒交迫的绝境。中学毕业后的那年冬天,我跟队里社员一起,半夜起床,推着小车,到二十里外的长江边拾芦柴,跑到滩边天才蒙蒙亮,江滩白茫茫一片冰霜,手推车上仿佛下了雪似的,我们把小车放在一起,拿起小锹和麻包,哪里柴多就往哪里跑。

  江滩潮湿泥泞,为不让布鞋陷落在淤泥里,用细麻绳把鞋子与脚背紧紧捆绑在一起,离江堤越远,芦柴越多,可是越往江心走,也陷得越深,有时甚至陷到膝盖那么深,概不知,世上还有“寒冷”二字。那些在冰上铲芦桩头的更是脚冷、手痛、腰背疼。

  拾满两包后才吃中饭,所谓中饭,无非是山芋,芋头或是只见萝卜不见米的“萝卜饭”。饭后又火急火燎地拾两包,这样,一小车正好装四包芦柴,约二百斤左右,匆匆往回车。木轮在开烊后的泥路上艰难地向前滚动,车后留下了一道深深的车痕,这一条条或深或浅的车痕,载下了那个年代特有的印记。江边拾柴难,当时对我们这些瘦得像螳螂一样的人来说,怎么描述都不为过。

  历史的车轮总是按自己的轨迹前进的,一声春雷天下欢,改革开放让农民有了自己的承包地,不再为柴米发愁,后来又有了煤气,柴就烧得更少了。现在不少街道和社区都已经用上了管道天然气,方便、干净,更省钱。

  如果硬要把被人们遗忘的,从江边拾柴到现在用管道天然气作一比较,我想不但是我,恐怕不少我辈之人都要对自己的幸福观重新评估,并毫不吝啬地给自己的幸福指数加分。有人说幸福是比较出来的,这话有点意思,就像物体是否在运动要有参照物一样。应当指出的是,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不好,生活幸福不幸福,切莫横向比,因为横向比的目标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我们的前人早就告诫我们,“人比人,气死人”。因此要学会纵向比,跟自己的祖辈、父辈们比,一句话,跟自己的过去比,我们的前辈们在土坯墙、茅草房里吃力地度过了一辈子,临终前他们并没有指望自己的子女后代,能成为楼房的主人。过去一个生产队仅有几辆自行车,现在几乎家家都有小轿车,至于吃、穿、用等更是无法相比。

  这样一比,才有浓浓的幸福感,才知道自己过的每一天都是甜甜美美的好日子,才能深深感悟到,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创举,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条真真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丰厚物质生活的富民强国的金光大道。 (张家港 周德林)

分享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并不代表中国文明网立场。如有转载,请标明文章来源。
热度
更多>>
  1. 念杨绛:唯愿喜爱胜“刷屏”
  2. 党员老爹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
  3. 傅雷最后的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