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事 | 一书一图一石 几多家传记忆
王庆中

  无数家庭,一代一代,总有一个历经沧桑的老物件,从祖先们的手中辗转流传,最终迈过灰尘与记忆,悄然寄身于房间的某个角落或于尘埃中静置,或于锦帛中珍藏。这些老物件,是一个家族一脉相承的暗流的涌动,是时光积累下的记忆的凝结。 

   ——题记

    年少从他爱梨粟,长成须读五车书 

  “有时间增加自己精神财富的人才是真正享受安逸的人。”犹记当年昏黄的灯光下一位耄耋老人左肘压着一本书,右手执一杆墨水笔,将一句句饱含人生哲理的话誊录到一本书页已经泛黄破旧的厚重笔记上,眼里满是虔诚与深邃。

  别人的传家宝有的是世间罕有的严肃方正,而我们家的一件传家宝是深情的温暖的,是太爷爷一笔一画写出来的。

  “年少从他爱梨粟,长成须读车书。”这是抄写在笔记扉页的一句话,也是太爷爷终生的座右铭。那有力的字体使纸张深深的凹陷下去,显现出当年尚还年少的太爷爷的决心与毅力。再往后翻阅下去,字迹愈发成熟,内容愈发深刻。从古代大文豪苏轼的“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到哲学家叔本华的“财富就像海水,饮的越多,渴的就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的清新寡欲。展现了一个人从青年到中年的人生体悟与迥然不同的心境。

  如果从笔记的后部开始品读,你会发现,摘录的内容已经不再是晦涩难懂的古文或是哲理丰富的英文,而逐渐开始走向了清晰,走向了简单。在一页夹着一缕白发的纸张间,摘录了王尔德在 《快乐王子》中的一段话“‘你告诉我的都是些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比一切都更不可思议的是男人和女人的痛苦。没有比苦难更神秘的东西了。燕子,去我的城市上空飞翔吧,告诉我你看见了什么。’”从中年走向老年,对世界的爱由对自己身边人的关切走向了对整个苦痛的同情,这是一种灵魂的升华,思想的飞跃。

  太爷爷的笔记,在经历了一次次的搬家之后,仍然被小心的珍藏在书柜的顶端。把它拿下来抚摸会感受到岁月粗糙的质感与人世变迁后的百感交集。它其中蕴含的不仅仅是一位老人对读书的热爱,更是对子孙心灵境界的殷切期待。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们拥有高尚的人格,不论身处怎样的境地,都不放弃对人间真善美的热爱。

  这才是太爷爷无比真的愿望,这才是这本笔记之所以成为传家之宝的关键。

  凌云劲竹,立德如斯。含德之厚,则无不克   

  在我家客厅一侧的墙壁上,挂着一幅纸页虽已经泛黄但是墨迹仍清晰可见的《劲竹图》。那用笔停匀的技法,提顿勾悬的力度,以及引人入胜处的留白,无不展示着画者精湛的画功与非凡的气度。

  捧着一本《南华经》悠游品读后抬头思索的间隙,酌一盏清茶在唇舌间回味无穷的时光,我总是凝望着这劲竹度过的。在那时,迎面仿佛吹来了无比清冽的风,鼻中也嗅到了潮湿的芬芳,耳边不时传来竹笋迅速生长的唏唏簌簌声。脚下踩着的仿佛不是坚硬的地板而是柔软的沃土,行走间不免会被竹笋绊倒,鞋底也不免会沾染泥尘。我仿佛进入了清新淳朴之境。于是忽然忆起北宋白体诗人王禹偁在“雉堞圮毁,蓁莽荒秽”之间建起的那栋小竹楼,若是我现在“焚香默坐,消遣世虑”,也定然会获得“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的意趣。

  这幅画的由来,背后有一个颇富传奇色彩的故事。听长辈说,我的祖上曾跟随开漳圣王陈元光率兵平定闽地叛乱,辅佐圣王治理漳州数载。百姓安居乐业,殷实富足,告别蛮荒。可谓功勋卓著。后来直言敢谏的祖上,倍受排挤,渐受圣王冷遇,一气之下回归故里。仕途不顺,无尽的苦闷和彷徨缠绕着祖上。附近山中有位隐者,德隆望尊。祖上多次寻访,请他指点迷津。每次都阴差阳错的错过。一次进入隐者的小木屋,只见木质的桌子上端正地摆放着这幅《劲竹图》和一盏温热的清茶。图下留有写着“凌云劲竹,立德如斯。含德之厚,则无不克”的信札。祖上于是恍然大悟,知悉了隐者的良苦用心:竹子坚韧挺拔,风愈疾而愈劲;惠泽无穷,山有之山青,水傍之水秀。这是启发祖上修身立德如劲竹,胸怀苍生,博施济众,方能无忧无惧。祖上欣然归家,饱读五经四书,再不计个人进退,日夜奔走故里,兴办教育,鼓励农耕,扶助弱小。甚得百姓爱戴。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句话是说上自帝王,下至平民,一切都要把立德作为根本。就如那隐者,就如我的祖上。一个家族,一个人,都由立德修身贯穿始终。这也是古代圣人经常强调“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原因了。

  “当整个世界都在追求力量,追求作为力量标志的财富时,修养却在校正着成功的理论。”爱默生这句话说得着实有道理。人在世上,诱惑太多:金钱、权利、名誉。人若不立德,就会心烦,就会气躁,就会蜕变为一个个麻木的功利追随者,他们变得劳顿,变得彷徨,甚至迷失自己,最终变成了争夺这台残酷机器的牺牲品。

  唯有立德才能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权势;唯有立德才能富贵不傲物,穷困不易行;唯有立德才能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如今,这幅《劲竹图》仍然悬挂在客厅的一壁。我想,它连同它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必将一代一代的继续传承下去。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家里的供桌上一直摆放着一尊淡青色的玉石,被雕刻成奇山怪石的样子。当清浅的灯光照在玉石面上时,石头的背面便会透过一层温润的颜色,让人爱不释手。仿佛整个人置身于恬淡的茶水中,耳边时常有波澜的声响。

  这块石头,祖父称之为“他山之石”,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触摸起来也觉得历尽了沧桑。命名是取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含义。他山之石是帮人反省改错之物。大概是祖先们想让家族的后代不忘反省,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我的家族是固始县一大望族。县志载:大别山麓至城效,地方百七十里,皆为儒生王嘉德(我的祖上)所有,其家至城不经他人之途。可见家业之大。到我曾祖时,家境每况愈下。但曾祖重视教育,家规甚严。祖父五岁便入私塾,十七岁被曾祖重金送至武汉自强学堂攻读。曾祖把重振家业光宗耀祖的厚望寄托在年轻的祖父身上。在一个春风轻抚阳光和煦大地开满金黄油菜花的午后,一位西装革履的公子领着一位俊秀的姑娘小心翼翼地扣开了王家沉重的朱漆大门。午休完毕正在潜心研读程朱理学的曾祖在众家人的吃惊的喧闹声中走出书房。惊问来者:“二位有何贵干?”“父亲,我是您儿孝忠,这位是您儿媳。”“你,你……”曾祖诧异得几乎失声。他的儿子竟然扔了祖宗的长袍大衫,穿了洋装;剪掉了受之于父母的长辫,留了短发;更为可气的竟敢违背父母之命私定终身并且伤风败俗地领回来。“你这逆子,滚!”曾祖晕了过去。三天后曾祖醒来,才知道儿子为了不再让父亲生气当天傍晚就带着妻子依依不舍地在夕阳残照中离开了王氏祖宅,消失在村头的古道尽头。

  “白玉微瑕,何况人呢,何况年轻人呢?他还是个孩子! ”多年后,年迈的曾祖拄着拐杖立在客厅的古老的供桌前,对着那尊雕刻精美的玉石喃喃自语。曾祖是在自责,更是在自省其身。

  曾祖受到玉的启发,进而反省,渐渐宽恕了祖父的叛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祖父已为革命军队的重要将领,在百忙中回家探亲。曾祖便把这尊玉石传给了祖父。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大圣人孔子如是说。犯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勇于纠正。意识到错误,仍然不肯舍弃所走的道路,在前方迎接的必然是失望与不幸。只有将纠错化为自己人生中的星辰,以它来指引自己前行的方向,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他山之石,是祖先的谆谆教诲的物质化身。每当进入家门,这块玉石恰似一位目光沉着的老者,让你忍不住在它面前保持谦逊,主动反省自己一日的所作所为。在不断的剖析中,找到自己的错误,并不断督促自己改正。有了它的存在,灵魂的空气得以净化。

  “我日三省吾身”“朝有过,夕改”,每读此类警句,我就好象看见了一位生命不息,反省不止,年已古稀的老者,他勇敢地跋涉在追求至善品格的漫漫长途中,我已心潮澎湃,潸然泪下。那老者是孔子? 是曾子?还是我曾祖呢?我已分辨不清,或者都是。我只想呐喊:老人家,请留步,我愿与您同行!

分享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并不代表中国文明网立场。如有转载,请标明文章来源。
热度
更多>>
  1. 价值的尺度
  2. “图灵的困境”
  3. 孔子 优雅的资深“吃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