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风俗里有悠悠乡愁
徐云方

  前些天,一个老乡问我,过年要不要回家。我很诧异他会问出这样的问题,因为在我的观念里,作为在外地打拼的异乡人,回家似乎是一个每年春节的必选项。

  可在他看来,每年春节就一周的假期,几乎每天都在走亲戚,每天都要喝得醉醺醺。而且,没有几万块的花销,根本不算过年。他厌烦了这种生活,决定要把父母接过来,想在苏州过个安静年。我沉默认同,觉得他说的有些道理,甚至有更深的感触。年轻人在外求学、务工,习惯于外边的生活的繁华热闹,回到家却是冷冷清清。两番天地,他们深感不适。即便是过年的时候,那种儿时独特的春节记忆也是淡了许多。

  年味淡了,陋习多了,很多人对家乡也不再留恋了,乡愁就渐行渐远了。

  在外愈久,乡愁越淡。以前人们常说,离开家乡久了,就会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思念它。可这种说法在过去还灵验,是在各地变化都不太明显的情况下产生的情愫。可今天完全是另外的样子,一方面的故乡的变化,老街道、旧建筑等都被慢慢拆除了,就连曾经带给我们无尽欢乐的节日风俗也都慢慢消失了,同时还多了一些令人无法忍受的陋习,这是回不去的故乡;另一方面是外面世界的变化太快了,大城市更舒适了,娱乐方式也更多元了,这是不愿离开的城。回不去的冷清和舍不得的繁华,都是乡愁变淡的原因。

  很多人现在还能回家的理由是什么?我猜想大概是父母还在,长辈亲人们还在。而不是家乡独特的风物在吸引,不是那些令人难忘的风俗在召唤。可当我们的长辈亲人们都不在的时候,我们还有回乡的动力吗?物是人非,甚至是物非人非,谁还能无端地对故乡心生波澜呢?

  我们常常反感“仪式感”这个词语,大概是因为被使用得太过泛滥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传统风俗都消散的时候,我们对故乡的仪式感就没了。没有仪式感,故乡就可能不再会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清单里,尤其是那些被冠以“粗鄙不堪”名头的落后乡村,更是让人再难回头。比如在清明时要祭奠先人,既然不值得回去,很多人只好雇人代为祭奠。本是一件庄重神圣的事情,却是如此草率,久而久之,恐怕连这份心意都给忘却了。

  让风俗留住乡愁。时代在变,故乡的风物可能将不可避免地被毁弃或铲平,但那些优秀的传统风俗却可以被保留下来。它不像老建筑那样占地方,只要给它一丝活跃的空间,就会在人心里留下痕迹,在孩子的心中生长出仪式感。即便是过了三五十年后,人们再回到这个熟悉又陌生的故乡,看到那些儿时的风俗依然在延续、流传,不管是谁,恐怕都会忍不住泪流满面吧!

  无论沧海桑田、世事变幻,风俗在,味道在,故乡就在,请在延续风俗中守护我们的悠悠乡愁,呵护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分享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并不代表中国文明网立场。如有转载,请标明文章来源。
热度
更多>>
  1. 端午之思 | 纪念的本真 在于把屈原还给历史
  2. 端午之食 | 艾叶飘香 飘的是乡愁
  3. 端午之思 | 找寻灵魂自救的"药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