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9-11-18来源:中国文明网
“专业”的志愿服务更显善意
作者:许朝军

  “您好,通过马路时看护好小朋友,注意安全”“这位女士,先别玩手机,机动车给您让路了,小跑两步抓紧过马路”……从2018年4月开始,每到周六,妫水北街临近商业中心的一处路口,来往市民总能看到几名身着蓝色马甲的志愿者,用小红旗和“让”字提示牌引导机动车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他们就是北京市延庆区“墨墨祝福”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新京报》10月22日)     

  据悉,自北京市延庆区“墨墨祝福”志愿者协会认领无红绿灯路口一年多以来,礼让行人渐成风尚。这种可喜变化的背后,是“墨墨祝福”志愿者协会成员们的辛勤付出。更让人感动的,还有他们开展志愿服务时那种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不管是能把相关交通法规“背”给司机听的队长贾海英,还是认真、细致、科学实施志愿服务的队员,他们都把“先让自己变成内行”当作提高志愿服务质量的基础。这种追求“专业”的志愿服务精神,让志愿服务之花更加娇艳动人。

  众所周知,志愿服务是一种公众自发参与的行为,其目的就是传扬真善美,倡导道德新风,提升社会和谐度。但因为志愿者来源广泛,个体文化素质不一,专业素养不同,导致服务质量和专业化程度难免存在差异。相对于门类多、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而言,志愿者们有时并不能达到人尽其用和人适其岗的高度契合。很多志愿者都拥有让人钦佩的参与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但却并不能完全适合志愿服务岗位和行业的需求,而一些特殊的志愿服务也对志愿者提出不可忽视的特殊要求。比如针对老年人开展的“关爱银龄”志愿服务,要求志愿者必须有专业的心理疏导、老年病预防等基本素养;参与交通疏导的志愿者,应该熟悉交通法律法规,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针对国际比赛开展的志愿服务,志愿者应具备基本的应急救援能力和外语表达能力等等。志愿服务是无门槛的,但却有服务专业化的内在要求,不然我们的志愿服务就会因为不专业而导致服务质量大打折扣,或者出现 “好心办坏事”“好心办错事”等的尴尬情况。 

  志愿服务需要专业精神,“专业”的志愿服务才更显善意。这不仅是对志愿服务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参与志愿服务对象的考验和提醒,因此,我们在参与志愿服务的时候,也应该按照“志愿服务专业化”的要求,按照“参与志愿服务先自我提升、先具备服务技能”的原则,做好身心和技能技巧等多种准备。同时,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素养、特长等,选择更加适合自己、更能体现个体作用、更能凸显志愿服务成效的服务项目,让志愿服务的成效更明显、专业化程度更好、公益善意更凸显。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