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9-11-07来源:绍兴文明网
别做“熟人社会”中的陌生人
作者:孙维国

  电灯坏了没人修怎么办?独居老人生病卧床怎么办?旅游外出家里的宠物没人照料怎么办?建筑材料乱堆乱放怎么办?小区乱停车没人管怎么办?在新桥镇场东居民区,小区里的大事小事都可以在“睦邻之家”里商议,大部分都能得到解决。在这里,居民们还可以聚在一起包汤圆、裹粽子,一起开茶话会、乒乓球友谊赛等活动。四个小小“睦邻点”,洋溢着浓浓邻里情。

  

  “睦邻点”增强邻里互动,拉近邻里情感,弘扬了邻里和谐正能量。从这个意义上看,小区“睦邻点”不但要坚持开展下去,而且要让活动内容紧贴居民实际,活动形式更接地气,使“睦邻点”的现实作用最大程度发挥。

  众所周知,邻里关系既是融洽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也是社区和谐、城市幸福宜居的关键一环。近在咫尺的“熟人社会”,邻里却成了“熟悉的陌生人”。这样的邻里关系,现实中并不少见。其实,和谐邻里关系的益处人人都懂,只是猜忌、怀疑、“不和陌生人说话”的心理预设、人与人之间诚信的缺失等诸多因素的叠加,增加了人际交往的成本,无形中阻碍了邻里间的交流互动,加剧了距离感、陌生感。由此形成的恶性循环,让天涯若比邻的理想,变成“比邻若天涯”的现实。

  与生活中的隔阂、距离相反,微信朋友圈里的表情却是丰富多彩的。这种反差恰恰反映出人们渴望情感慰藉,渴望交流理解的心理。由此可见,邻里之间多联系、多走动,需要多一些小区“睦邻点”式的引导,这样才能让邻里和谐变成人人为之努力的目标。

  在全球化时代里,远方已经不再遥远,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森林”中,更稀缺的是“远亲不如近邻”的文化传统。邻里之间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爱心帮助,多一些沟通交流,就能相互理解、彼此尊重,邻里和谐自然水到渠成。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