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9-05-27来源:成都文明网
文旅融合要“眼观”更要“力行”
作者:赵雪梅

  5月18日,中宣部在深圳召开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推动文化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新华社) 

  从“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畅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古人常以旅游为契机,在感观大自然之余,写下极具感染力的诗词歌赋,留给后世人细细品味。如此一来,情景交融的旅游不仅让人衍生出不一样的情怀,造就了数不尽的名胜古迹和旅游“网红地”,还以事实证明了文旅融合将是旅游发展的新格局。 

  文旅融合要符合时代发展,以“人的需要”为核心。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让人有了更多的物力和精力去参与娱乐性社会活动,而旅游便是最常见的活动之一。对于不少人而言,喜欢旅游不仅仅是因为沿途美丽的风景,而是因为充斥着文化魅力的旅游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多姿。正所谓: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旅游是放松心情最好的选择,却忽略了单一的旅游元素终究激不起人们心中的半点涟漪。因此,要想发挥旅游的最大功效,就要客观了解人的需要,以信息大数据监测来做好旅游景点反馈,不断地发展“旅游+”,将文化、旅游、产业等衔接起来,以此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文旅融合要保留自然底色,注重精雕细琢。立足城市发展,对旅游景点加以修缮原本是想满足人的需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可是如果在发展中忽略了原生态和自然底色,那么这样的“打造”或许就是“胡闹”。以文化底蕴深厚的宗教旅游为例,原本佛,意思是“觉者”,其四大皆空的文化底蕴哪里经得起修缮者给予的“浓妆艳抹”。自以为是的给佛像上色不仅没有促进文旅的融合,反而在破坏文化中折断了旅游发展的主线,这样的行为不止粗暴,而且愚昧。试问,缺少了历史雕琢的名胜古迹还能称为“古迹”吗? 

  文旅融合要挖掘地方特色,找准发展定位。旅游不是为了既定的终点,而是为了在目睹沿途的风景后,享受心灵最大的契合。如歌德所言,“人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而这种乐趣往往需要氛围的营造。此时营造这些氛围的方式其实就是在不断的分析和总结中打造不一样的标志性建筑,挖掘文旅融合的共性,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和心理回应。在千篇一律的旅游景点中,只有不断地以文化融入为景区增彩添色,才能在区域型打造、特色化打造、创新型打造中开启文旅协调发展的可持续性之路。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对青年人来说,旅行是教育的一部分;对老年人来说,旅行是阅历的一部分。”在培根看来,旅游在不断地为社会带来发展的同时也在为人类带来智慧和阅历。那么,面对旅游中的文化,我们更应该呵护,因为文旅融合不仅仅是发展旅游的大趋势,更是传承人类文化最直观有效的方式。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