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亲子教育是“无为而治”
杨振辉

    有一阵子,我试着教2岁多的儿子数数字,从一到十,掰着手指头就行,一分钟他就学会了。

  从十到十一,是个坎,可我并不急于教他数两位数。小时候听父亲讲过一个真实地故事,说他一位小学同学,刚上小学一年级时(当时没有幼儿园学前班什么的,直接从一年级读起),算术老师教大家数字,也是从数十个手指开始教。数完了十,到十一的时,那位同学怎么也学不会了。他振振有词地对老师说,我就十个手指头,数完了,就没有了。后来老师向家长告状,家长当着老师的面,抡起拳头挥向孩子。但拳头并没有让他学会数十一,他央求道:我不想学了,还是下地犁田吧。我父亲的这位同学,学业便终于这个“十一”,他再也没有回到课堂,从此老老实实下地耕田。

  我父亲多次在饭桌上讲过这个故事,大概是当笑料来讲的。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倒不是因为父亲同学的愚蠢,而是觉得对于一个没有任何基础的孩子来说,从“十”到“十一”,也许是一个坎,是思维的一次跳跃。

  所以在教儿子数数字的时候,我特别留意这道坎,并不急于让他一下子跳过去。不过,孩子自己倒是着急了,问我:“十以后呢?”我说你先把一到十数清楚了再说。孩子根本不用手指头,仿佛信手拈来,就一口气数完了,又问:“十以后呢?”我简单跟他分析了十一之后的数数字规律,他马上明白了,接着就从十一数到了二十。

  接下来就简单多了,从二十一到三十,完全重复刚才的方法,他也一下就学会了。

  我有点得意,以为他掌握了规律,很快就能数到一百。可他数到五十之后,再也不肯数,转身玩玩具去了,无论我如何刺激他,他再也不理我,不肯数了。看来,他对这种重复的数数字感到厌烦,毫无兴趣了。

  “传道授业”受阻,我束手无策。

  不久后有一天,儿子一早到他奶奶家吃早餐。我有事出去一会,回到的时候,发现他正帮奶奶折豆角。原来,为了哄他坐下来安安静静吃早餐,老人家把一捆豆角搬到饭桌上,解开,让孩子“帮忙”折成一段段。有了事做,孩子高兴极了,认认真真,全神贯注,有板有眼地把一条条豆角折成一段段,还整整齐齐地码在桌面上,嘴里一边念念有词——数自己折的豆角。我到的时候,他已经数到一百多了。

  折完一捆豆角,他又认认真真地把折好的豆角一根根放回篮子里,一边放一边数,从“一”开始,到最后一根,数了一百五十多。这个数字跟他刚才数的出入很小。也就说,他差不多数准了。第一次数的时候,他奶奶只是在关键节点“点拨”一下,比如五十九之后是六十,九十九之后是一百,一百零九之后是一百一十(他刚开始念成一百零一十)。第二次数的时候,已经不需要别人提醒。

  一捆豆角,儿子就轻松学会了从一数到一百五十多,这令我倍感兴奋。之前我总想教他数五十之后的数字,他却一而再再而三无动于衷。姜还是老的辣,老人家的“土办法”还是管用,用日常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一把豆角,就教会了孩子数数字,而且这个过程还培养了孩子的注意力,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培养了孩子参与家务的兴趣,可谓一箭多雕。究其原因在于,折豆角这件事让孩子感到有趣,而我之前的办法过于枯燥,孩子一下子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这件鸡毛蒜皮的小事让我感触良多。有时候我想,该怎样教育孩子?有什么门道?于是又一次想到了老庄哲学——“道在蝼蚁,道在屎溺”。

  我们总以为自己是成年人,知识比孩子丰富,常常一味向孩子灌输知识。手段嘛,常见的是填鸭式灌输。比如教孩子数数字,开始的时候,我除了用十个手指头,就再也没有想过别的法子,硬要他继续枯燥地数下去。他不干,我就束手无策了。我妈呢,用一把豆角解决了问题,可谓化难题于无形。因为她不是“教”孩子怎么学数数字,而是让他玩,哄他开心。在再简单不过的游戏中,他学会了数更多的数字。“道可道,不可道”有时候特意的“教育”倒可能让孩子反感,不如放开手脚,以“无为”求“有为”。

  只要给予充分、安全的自由,在日常生活中,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孩子们常常会有出人意料的创举,甚至让成年人也甘拜下风。“道在屎溺”,“屎溺”之中,孩子得到了“道”;反观成年人,却常常因为远离“屎溺”,不仅自己悟不到“道”,还把孩子带离天性的“正道”,也就找不到教育孩子的“门道”。(惠州 杨振辉)

分享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并不代表中国文明网立场。如有转载,请标明文章来源。
热度
更多>>
  1. 念杨绛:唯愿喜爱胜“刷屏”
  2. 党员老爹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
  3. 傅雷最后的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