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课不潮
曾鑫

  近日,厦门大学开设“乳房美学”课。近年来,高校选修课作为主流课程之外的一块自留地,倒也确实结出了不少”新鲜“的果实。比如前些年的爬树课、生死课、三国杀、哈利·波特与遗传学、幸福课、分手课……在相对宽松鼓励创新的环境下,高校选修课课堂里各种“潮”课异军突起,以饱满的热度和出色的口碑迅速俘获诸多学子的芳心,一下子,“潮”课如雨后春笋,赚足了眼球,也引来了人们的议论。

  这些在传统课程体系下让人大跌眼镜的奇葩课程究竟是一场娱乐的体验,还是一场讲台上的作秀,抑或又是一次大胆的教育尝试呢?各路人马看法不一。有人对此愤愤不平,认为这些生活中闲聊的话题难登象牙塔的大雅之堂;有人对此不屑一顾,觉得有伤教学之严谨,当然也有人持包容和肯定态度。且不论谁的看法和评价更有道理,倒不如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些奇葩课程背后的诞生土壤。

  从已经亮相的各路“潮课”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些可以归为生存技能和体能训练课,如爬树课;一些可以归为人生哲学课,如生死课、分手课、幸福课等;还有的可以归为兴趣探索和潜能开发,如三国杀;而哈利·波特与遗传学,则属于正儿八经的交叉学科;至于近日引发热议的乳房美学则完全属于一门审美和健康教育课程。

  且不论这些具体的课程效果究竟如何,但他们的存在无一例外的都体现了一些我们大学生培养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先说乳房美学课,其全称实则是《乳房美学与肿瘤整形》,不仅涉及到美学同时还关注女性乳腺的保健知识,在乳腺癌高发、丰胸整形年轻化的当下,对大学生进行审美和生理保健方面的知识培养,未尝也不是一件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好事。而再来看看早些年厦大就已开设的爬树课,其背后戳中的也正是当前大学生的生存能力和体质问题。在独生子女较多的当下,许多孩子都被贴上了掌上明珠的标签,大事小事都有人操办,不会做饭、不会洗衣在大学生中不足为怪。而现在广受关注的大学生体质问题就更不用说了,且不论爬树这么具有原始气息和技术含量的事情,就是简单跑个一千米也让一些学校胆战心惊,生怕学生出现什么紧急情况。再说生死课、分手课、幸福课等,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因为感情受挫、生活不顺而出现的一些悲剧事件也常常让人深感惋惜。而至于三国杀、哈利波特与遗传学等这些课程的出现,则让我们看到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面对这些问题,高校、社会和学生都很关注。尽管,这些问题的存在,并非简单开设一门“乳房美学课”或“爬树课”就能够解决,但至少,这些“潮”课的开设,就是我们正视问题之下一个大胆的创新尝试,从发现问题、正视问题到大胆开设一门课程,让这些问题出现在高校课堂这个大雅之堂来进行科学、严谨的讨论,这本身就是在推进教育改革和学生培养上迈出了创新的一步。

  当前,高等教育正在向内涵式发展,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提高教育质量,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此情此景下,“潮”课的出现,正是适应教育改革方向的应景之举。其实,就教育的本质而言,这些直面学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课程本身就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而其传授的内容也正是人的全面发展之所必须。与传统课程相比,“潮”课正是在专业知识传授之外给学生成长打开了另一扇窗户。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过于重视知识的培养,而对于知识之外的能力和素质教育则多少有些忽视和乏力,以至于到今天,当这些关乎学生生存技巧、关于价值考量、关于创新思维培养的课程出现时,人们反而觉得“新奇”和“煞有介事”了。其实,寻根问底,以教育的本质来观之,“潮”课并不潮。

  因此,当下,我们不妨以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看待大学教育,面对那些既能满足学生成长的迫切需求同时又对学生长远发展有所启发和帮助的“潮”课,我们不妨抱着包容和期待的态度,给创新加一缕阳光,给“改革”放个行、给“潮课”点个赞,以期许的目光,关注它走的更远。当然,面对人们议论和质疑的声音,“潮课”也需要冷静倾听,在关注学生需求和社会评价之外,“潮”课也需要练就好定力,通过保证其内容的教育价值和对于学生成长的启发作用,从而真正担负起培养学生美与德的使命,做到 “形之新,质之深”,寓教于乐,切实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

分享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并不代表中国文明网立场。如有转载,请标明文章来源。
热度
更多>>
  1. 端午之思 | 纪念的本真 在于把屈原还给历史
  2. 端午之食 | 艾叶飘香 飘的是乡愁
  3. 端午之思 | 找寻灵魂自救的"药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