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印象]变之美:合肥的动与静
发表时间:2013-11-26 来源:合肥文明网
分享到: 
4.55K

  当鼓楼巷街头巷尾的吆喝声变成了如今人流如织的步行街,当郊外一片片荒芜的土地变成了如今高楼林立的城市新区,我们已然在巢湖之畔的烟波浩渺中看到了合肥这座历史名城在时代的潮流中展现光彩,迎来希望与未来。

  淝水之畔,名人故里,合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自秦朝置合肥县,合肥已有 2200多年的历史,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著称。合肥处于战略要冲,史称“淮右襟喉、江南唇齿”,历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魏吴逐鹿,在合肥纷战 32年之久。作为三国故地,合肥遗存曹操教练弓弩手的古教弩台、魏将满宠修建的“三国新城”遗址,至今流传着斛兵塘、藏舟浦、筝笛浦等动人传说。

  合肥还是北宋著名清官包拯的家乡,也是包公的出生地和墓葬地,拥有众多遗迹。香花墩是包公幼年读书地,《庐州府志》记载:“香花墩,包孝肃读书处,蒲苇数重,鱼凫上下,长桥径渡,竹树阴翳。”包公祠位于香花墩上,四面环水,始建于公元 1066年,是国内外包公祠和包公庙的鼻祖,清末李鸿章捐银重修;包公墓收敛着包拯及其夫人、子孙的遗骨。包公一生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清正廉洁,留下了“包青天”的美誉。

  合肥是淮军的发祥地,主要淮军将领的故里,《辞海》的“淮军”条中,列出淮军主要将领李鸿章、张树声、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吴长庆、丁汝昌、叶志超、聂士成 9人中有 7位是合肥人,另外 2人吴长庆和丁汝昌是原庐州府辖下的庐江人。淮军由李鸿章创立于 19世纪 60年代,从内地走向沿海、从安徽走向全国、从传统走向近代,将我国历史上几千年的皇家御林军改变为国防军的新式军队,从咸丰到光绪年间,历经半个世纪的兴衰,成为晚清三大政治、军事集团(曾国藩创立的湘军、李鸿章创立的淮军、袁世凯创立的北洋集团)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晚清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合肥这座城市,历史是静的,也是动的;是变的,也是不变的。动的是平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变的是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静的是秀美依然的山水风光,不变的是合肥人拼搏不息、一心进取的开拓精神。正是在这一动一静之中,变与不变之间,合肥这座古城旧貌新颜,在岁月的穿梭中永葆青春,散发着无尽的活力与智慧。

  历史的沉淀在这里体现,就像漂浮在杯中很久的茶叶,渐渐缓入了杯底,自然而然,一股淡然之香轻泛入鼻,使人不知不觉间沉醉。时代的声音在这里呼喊,见证了点点滴滴的变化。

  孝肃桥横跨南淝河已近千年,经历了沧桑历史。路面曾经颠簸不平,每逢夏秋季节,灰尘更是肆虐,马路两旁只有为数不多的树木,光秃秃的没有什么神采。但是现在,站立在孝肃桥畔,即使雨雪初霁,但还是如沐春风。遥望两岸风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孝肃桥旁,街头游园里依然有许多人在散步、聊天、打牌,和谐的气氛忍不住都会让人不禁驻足,静静体会。

  以前,合肥夜晚最热闹的地方是一定是三孝口,在三孝口天桥上留照夜景照片,是激动人心的事情。寻找当时的照片,不难发现,三孝口向东是长江路,两边有霓虹有车流;向南,后面是汇通商厦。三孝口附近天桥西南角的有一个十几层的四联大厦;天桥西北角是红旗百货,天桥向南还龙图商厦。现在,龙图商厦、红旗百货、汇通商厦,这些熟悉的名字已经成为了历史。随着合肥的大发展,商圈也逐渐扩大,各种大型商场结伴而起,各个“洋气十足”;步行街的出现更是为拉动合肥市民的消费、丰富市民的生活提供了平台,并且形成了浓烈的商业氛围,据统计,合肥淮河路步行街上行人如梭,节假日人流量日均达到 10万人次,黄金周更高达 30万人次。这些景象,让人流连忘返,眼花缭乱。沿途的片片绿荫、排排特色建筑、条条宽阔的马路,每一样都让人激动、让人感慨。

  面朝烟波浩渺的巢湖,脚踏滚滚东去的长江合肥以天开海岳的气魄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向世人提交一张崭新的名片:“大湖名城、创新高地”。 “纵目湖天远,烟霞一望收。香云烛光炫,胜境在庐州。” 。“逍遥夜的梦在广玉兰的花里盛开,天鹅伴着滨湖随风来,巢湖水的涟漪挥也挥不去的思念,稻香阵阵围绕花不败……我真的到了合肥了,我闻到了百花的芳香,跟梦里一样穿越了时光,融在水墨之中画的中央我的故乡……”一首《我真的到了合肥了》道出了多少庐州人的心声,尽管在每天清晨醒来的时候都能看到这个城市的美,感受这个城市的真,但是,这个城市的变化却无时无刻,感染着每一个人的心。(曹承俊)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王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