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关爱旗帜。许业周摄 市民大讲堂 改革开放30多年里,深圳的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近期,本报就深圳文化发展的议题对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进行了专访,引发舆论广泛关注。为进一步探寻深圳“文化奇迹”的密码,本报记者对10年来一直主管深圳宣传文化的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进行了专访。 观点摘要: 没有观念领先,没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就不可能有深圳文化改革创新发展的实践,观念的力量是深圳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绝不能依赖于所谓历史文化的底蕴和沉淀在今天爆发出奇迹;人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流动人群是流动文化的承载者,文化奇迹的创造者。 城市的文化竞争,是文化存量的竞争,但更是文化增量的竞争。 当前,全球化深入发展,消费型文化野火蔓延,重建我们城市的精神文化传统,是我们当前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深圳的文化影响并不依赖于原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它新鲜的文化创造大放异彩。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期待一种独特的、体现时代精神的“深派”文化的出现。 深圳文化的实践探索是“国家立场”的“深圳表达”,它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为“文化强国”和中华文化复兴创新探路。 1. 观念的力量引领文化前行 问:作为曾经被称为“文化沙漠”的年轻城市,深圳文化却在短短的30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引领当前文化发展的潮流。请问深圳文化发展的动力何在? 王京生:在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的时候,一位深圳网友自发地在网上写下了他印象最深、对他影响最大的深圳观念和口号,这段文字迅速地唤起了深圳人的集体回忆,促成了后来轰轰烈烈的“深圳观念”评选活动。通过全民的评选与专家的考察,最后选出了十大最具影响力的“深圳观念”,并结集出版了《深圳十大观念》,引发了全国性的“观念阅读潮”。观念是城市的灵魂。深圳观念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在体制突破中,它是前进的冲锋号;在建设道路上,它是特区经验的升华;在文明模式转换中,它是城市再生的灵魂。可以说,“深圳十大观念”是深圳精神与深圳文化最鲜明的符号,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是深圳对改革开放做出的最大贡献。 “深圳十大观念”中有两个与文化直接关联——“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实现市民文化权利”。这体现着深圳高度的文化自觉。深圳率先提出21世纪“拼文化”的理念,“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成为社会共识。正是在观念的引领下,深圳率先提出“文化立市”战略,确立“文化强市”目标,制定《关于全面提升深圳文化软实力的意见》、《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政策措施,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位为重点和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每年集中5亿元专项资金予以扶持。文化创意产业10年年均增速超过25%,2012年产值占全市GDP的9%。文艺创作精品迭出,“十五”期间获得省级以上文化奖项2467项,“十一五”期间获得国家级奖项1475项,国际级奖项516项。公共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学术文化建设渐入佳境,3个项目获得文化部文化创新奖,4次获得“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先后被国际组织评为世界“设计之都”和“杰出的发展中的知识城市”。 没有观念领先,没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就不可能有深圳文化改革创新发展的实践,观念的力量是深圳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
已是第一篇
已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