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依赖门票经济 门票承受多方“重任”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彦锋:现在国内景区收入50%以上都依靠门票,很多景区位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景点门票上涨规定需开听证会在一些地方基本流于形式。一些地方将文化景区作为固定资产推介,吸引商业资本搞基础建设,最后地方政府和旅游开发公司按比例分享门票收入。资本引入改变了很多文化景区的面貌,但也让景区门票价格年年攀高,寒了公众感受文化的热心。
过度依赖门票无异于杀鸡取卵
福建师范大学酒店管理系主任游上副教授称,为增加竞争力,近几年不少景区进行大手笔投入,加之物价上涨等因素,合理涨价是可以的,但过于依赖门票并不利于景区长远发展。景区门票上涨后,游客量锐减的现象时有发生,因为人们在比较旅游成本之后,发现去这些票价日渐高企的国内景区,还不如去国外旅游划算。
反思:景区分类公益或盈利 多样化经营体系走出涨价死胡同
旅游资源本应是人类共有的财富,应该作为一种全民享有、社会福利的事业来发展,地方政府应加大力度对景区公益设施更多支持和补贴,做大做强景区门票之外的多条旅游产业链条,否则容易进入只能依靠门票不断上涨来维持景区生存的“恶性循环”。实现民众轻松畅享公共自然风景的关键,还在于为门票卸下不该承受的诸多“重任”。

2003年 杭州西湖实行免票 98元玩转511家景区 游客背诵《岳阳楼记》即可免去游览门票
在多元化经营模式下,景区可以围绕自身资源特色开展一系列衍生服务,以减少日常经营对门票收入的依赖。
形式上,应及时提升服务水平,更新旅游设备,丰富旅游项目和产品,让游客感觉钱花得有所值,才能吸引“回头客”;比如法国卢浮宫通过设立营业摊点、场地出租以及外部赞助等形式实现了有效运转;墨西哥金字塔则借助酒店业、餐饮业、纪念品和工艺品销售、出租车和导游服务等实现客观利润。
内容上,景区要积极挖掘景区的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品味,营造富有地方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才能走出千人一面、高度雷同的模式。<<<<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