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该加强国学经典教育
发表时间:2011-11-21   来源:黑龙江日报

  国学经典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自立之基。国学经典教育是现行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应该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国学经典教育。

  一、有针对性地教育大学生掌握、践行国学经典中的文化精髓

  1.养浩然之气: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国学经典中,“气”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也颇具中国特色。“气”所反映的中国人原始的生命观和自然观,标志着中国先人对自然、生命、社会深入思考和独特的结论。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这种浩然之气被中国历史上无数个志士仁人所追求和诠释,代表着整个民族的一种精神。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不是这种浩然之气的体现。

  养浩然之气,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关键。我们要有目的地教育、指导大学生培养浩然之气,同时让他们知道这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浩然之气的培养,需要心胸坦荡,需要仁义道德,需要坚持不懈,需要问心无愧,也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够使他们积极地对待世界和人生。

  2.立君子之德: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君子”或许是国学经典里被提及最多的词汇。在儒家学说里面,“君子”是指道德、修养、学识都极高的人,是中国人的道德典范,是道德的代名词。“德”是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非常重视“德”,儒家的“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良好品质。道、墨、宋明理学等各家学说也都非常重视“德”,强调人自身内在的品德修养。

  立君子之德,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修养才能有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人而无信,不知其他”这些君子之德的标准都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使他们诚信、谦和、尊重他人。

  3.树和谐之念:培养大学生较强的处世能力。“和”指相安,谐调。国学经典中特别强调“和”的价值,和谐思想博大精深。儒家的“君子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道家的“道法自然”,“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都是对和谐思想的深刻阐发。墨、法、兵、佛等主要思想学派以及近代思想家也都对和谐思想有所阐述。“和”的概念体现了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共生、长远发展。

  树和谐之念,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保证。只有牢固地树立和谐的观念,才能更真诚、更从容、更坦然地面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真正地实现和谐相处。也只有牢固地树立和谐的观念,才能真正使大学生提高道德修养,转变价值观念。

  二、要营造传统文化氛围,让大学生接受国学经典的熏染和洗礼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国学经典涉及面较广,涵盖了哲学、艺术、文学等多个领域。国学经典教育不仅仅要依靠课堂讲授,更要把其融入生活的点滴和细微之处。

  1.发挥课堂教学优势,系统学习国学经典。据调查显示,30%的大学生是通过教师课堂教授了解国学经典中的传统文化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比较系统、准确、深入。因此,要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不同程度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通过必修和选修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有所选择地学习。在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是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免使学生进入另一个误区。同时要看到,传统文化教育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它对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作用也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显现的,需要的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2.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考虑渗透传统文化因素。比如,树立孔子雕像和四大发明雕塑,在教室长廊内悬挂古语名言,在公共读物区设经典读物,建设传统文化专题网页等。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课余活动,让大学生精神愉悦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这些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生透过五千年的历史,感受、领悟国学经典的深刻内涵,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染和洗礼。(孙艳红/吉林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张智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