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如何拂去他们心里的“灰尘”
发表时间: 2020-06-07来源: 光明日报

  当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呈高发态势,主要表现为焦虑症、多动症、抑郁症以及校园欺凌等——如何拂去他们心里的“灰尘”

  经过漫长的假期,不少青少年走入久违的校园。有的变化可见,有的变化不易察觉,这里就有学生们微妙的心理变化。

  2019年年末,《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以下简称《方案》)发布。方案提出,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落实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预防干预措施,加强重点人群心理疏导。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对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形成有效的全方位防控体系?

  预防、筛查要走在前面

  结束一天工作,北京某高校老师曾蕊离开办公室。在家长微信群里,她又看到了一则“学生疑因压力大坠亡”的突发新闻,不忍点开。

  曾蕊平时接触学生较多。她感觉,决定学生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成绩只是一方面,情商、心态、心理健康状况等也非常关键。

  学业是否紧张、人际交往的困扰、对兴趣爱好的痴迷程度,都会成为曾蕊判断孩子心理状况的标尺。在曾蕊看来,“知识可以重复,但是健康很难逆转。”现在的她,会特别给孩子强调生命的可贵。

  “当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呈高发态势,主要表现为焦虑症、多动症、抑郁症以及校园欺凌等,严重者会岀现自残、自杀或杀他的现象。”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小俚表示。

  预防、筛查要走在前面。“当前预防任重而道远。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和干预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与没及时干预和不干预相比,精神疾病早期干预意味着可能会有一个良好的预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孙锦华表示,在中国,一些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与家庭尤其是父母的关系很密切。而有些时候,夫妻心理治疗、家庭心理治疗却对父母关系的缓和非常有限,因此,需要加强婚前的恋爱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提倡男女双方婚前心检,政府和相应机构应该鼓励、提倡和开展相应实质性的工作。

  加大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配置力度

  《方案》提出,各地教育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国培计划”和地方各级教师培训计划;加大中小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配置力度……

  目前,已经有不少中小学都配备有心理咨询室,也有兼职、专职的心理教师。

  江苏省常州市百草园小学校长丽芳告诉记者,学校建立了校园心理健康工作室,由1名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专职心理教师领衔,3名兼职教师组成,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与此同时,在学校课程中渗透心理教育,将心理教育与学校的德育课程、体育课程等融合,在课程实施时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

  在北京宏志中学,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自主研发了潜能开发培训、心理沙盘游戏等课程,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

  这样的专业师资、课程配置让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何市镇中心小学副校长慎魁元羡慕不已。“我们学校有心理咨询室,四位老师在管理。但是我们还不够专业,对有的知识不了解。学校一直在告诉孩子们可以给他们提供心理咨询的帮助,但是没有一个孩子主动来找老师。”

  “一个班四十多个学生,其实,外在表现出明显异常的时候,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非常严重了。”王慧是山西太原一所中学的教师,她尽职尽责,但也力不从心。除了关注和问询,叫家长,具体到要如何疏导,王慧也找不到更好的答案。

  预防缺失、师资不足、干预滞后、应对失效,一连串的问题最后都积压在一起,反映在学生心理健康上了。

  李小俚坦言,虽然近年来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但大多数学校缺乏专职、兼职心理辅导老师,而欠发达地区尤甚。

  《方案》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设立心理服务平台(如心理辅导室等),或通过培训校医、引入心理学专业教师、购买专业社工服务等形式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并加大中小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配置力度。

  在孙锦华看来,学校配备的心理老师或地区建立的学生心理健康中心配备的心理老师,需要逐渐建立专业化的队伍,教育系统要对其编制所属、晋升系列、职业发展路径有专门的设计,予以新的考核机制,以保障其待遇、工作的连续性、专业性和心理健康服务的长久性。

  贯通医院、学校、社区,从单兵作战到合作互动

  “以学校为基础的预防或干预项目无法干预到最脆弱但已离开学校的青少年。”

  “学校要和医院建立联系,对一些心理问题严重或达到心理障碍的学生,要跟家长沟通,建议学生看诊,医生、家长、老师三方共同关注,共促学生心理康复。”

  在采访中,不少专家表示,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十分复杂,每一个个案都需要从整体多元的角度去考察,需要综合干预。李小俚表示,综合干预仍旧还停留在理念的居多,医院、学校、社区间缺乏连接与合作互动,存在需求的儿童青少年能得到的社会支持和社会资源十分有限。

  尽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形成了完备的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但北京宏志中学教师孙治英表示:“发现了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谈话疏导、团体辅导、向专职心理医师转介,但反馈到家长这儿就卡脖子了。因为种种原因,家长带孩子到另一所医院医治,医生水平参差不齐,诊断结果无法确认,就会对后面学生在校的工作带来很多未知因素。”

  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方案》鼓励有条件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提供儿童青少年门诊和住院诊疗服务。建立学校、社区、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等向医疗卫生机构的转介通道。

  医教结合是一个尝试。孙锦华介绍,近几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在上海松江区、闵行区开展医教结合工作,初步建立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转介机制。“我们开展了医教协同项目,共同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班主任和心理老师把疑似有心理问题的孩子,通过绿色通道转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理科,心理科门诊医生再对其进行评估,对于有问题的学生在征得家长同意后予以心理干预,对于轻度心理问题的,转给学校心理老师干预。对于家长,需要给予心理支持和进行健康教育工作,我们有针对性地对家长们开展了如何识别和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培训工作。”

  “学生心理问题单独依靠医生和老师还不够,需要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各地区要逐渐建立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员和专业机构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完善严重心理问题学生的转介机制,才能解决更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对于心理危机事件预防和干预,校园也要建立应急机制,开通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培训心理老师、管理人员学习心理危机干预流程。”孙锦华表示。(记者 靳晓燕 陈鹏 应受访者要求,部分采访对象为化名)

  【链接】

  不同时期儿童青少年主要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情绪问题、行为问题、发育性问题。但在不同年龄可能以某些心理问题更为突出,有些年龄段可能几个问题同时出现。

  例如3岁前的婴幼儿,这时候的问题,主要还是发育性问题,如有的孩子被发现说话水平差、走路晚,智力水平落后于同龄人。如果到医院就诊,可能会发现存在智力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或者只是单纯的语言和言语障碍。到了上幼儿园阶段,孩子常出现的问题多是焦虑,与父母或关键养护人分离后其焦虑尤为突出,部分孩子会达到分离性焦虑障碍,焦虑明显的孩子可出现咬手指甲、吸手等行为症状。还有的一些孩子到了幼儿园,老师和家长才发现,患者不爱和小朋友玩,也不会与小朋友玩,可能需要到医院评估,看是否存在孤独症或社会交往障碍。

  小朋友上学后,当面对学业任务时,一些孩子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拖拉的表现,有的孩子还会出现反复眨眼、吸鼻子、耸肩膀、清嗓子、甩头等抽动症表现,可能这一时期被诊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的比较多。到了四五年级、中考前、高考前,由于学业压力大,亲子关系不良,情绪问题多见,会出现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的表现。有些学生情绪不好,爱发脾气,易于激惹,还要考虑看是否有双相情感障碍或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青春期学生会有恋爱心理问题、失恋、单相思,也会出现性心理问题,如恋物癖、同性恋。近5年来,网络成瘾、游戏成瘾、手机使用成瘾的问题在青少年群体增加了,门诊中也经常遇到。

  心理问题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例如,一些学生上学后,可能会适应不良,也可能有生活事件影响,如在学校被同学孤立,遭遇校园同学的言语欺凌;还有的来自家庭,如有的父母教育方式以打骂为主,父母的关系不好也影响孩子情绪。

  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的产生,有些是心理原因,有些可能不是心理原因,而是生物源性的。有些与其个性特征有关,有些与遗传背景有关,有些可能还找不到原因。心理障碍的产生机制是比较复杂的,当前许多心理障碍原因不清。我们能做的就是对于一些能调整的外界环境因素如父母关系、家庭教育方式、学校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患者的个性塑造和认知方面等做一些工作,促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康复或改善症状。(作者:孙锦华 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 记者 陈鹏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 梁 海燕
【纠错】
相关稿件
新时代加油干
文明影音
文明创建
先进典型
志愿服务
网络公益
文脉中华
书读中国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