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切莫使用“软暴力”
发表时间: 2018-07-25来源: 河南日报

  处于成长期的孩子心智尚未健全,言行难以规范,时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小错误。当孩子犯错误时,有的家长便对孩子拳脚相加施以暴力,这种所谓的教育方式早已遭到人们的普遍反对。而有的家长虽然对孩子不动手脚打孩子,但对孩子却采取冷漠、蔑视、厌恶、辱骂、恐吓等“软暴力”行为,以期能对孩子起到教育作用。甚至有人认为,这种“软暴力”行为相对拳脚相加的暴力行为温和许多,不会伤到孩子的身体,不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所以,许多家长不断地对孩子使用“软暴力”,并习以为常,且不以为然。

  其实,家长动手脚打孩子的暴力行为,会使孩子痛在身上,所对孩子造成的伤痛是外在的,是短暂的;而对孩子的冷漠、蔑视、厌恶、辱骂、恐吓等“软暴力”行为,会使孩子痛在心里,所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是内在的,是长期的。也就是说,这种“软暴力”行为相对拳脚相加的暴力行为,所对孩子带来的伤害有过之而无不及。

  家长对孩子的“软暴力”行为所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涉及社会生活环境、个人素质、人际沟通等多个层面。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急剧的社会变化、多元的价值观等都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软暴力”在家庭教育中更多地表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上。当家长对孩子的行为或学习成绩不满意,及孩子在其他方面犯了错误时,不是平等、理性地去和孩子讲清楚,说明白,而是用冷漠、蔑视、厌恶、辱骂、恐吓等“软暴力”行为对待孩子。如有些家长为了在孩子面前显示威严和威力,会随口对孩子说:“你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学不好就退学吧”“你怎么这么傻”“你能不能长点心啊”……如此对孩子加以指责和进行恐吓,轻者会造成行为、心理的抵抗,重者会导致焦虑、抑郁、恐惧、自闭等各种心理疾病,对孩子的成长埋下隐患。

  家长对孩子的“软暴力”行为,可能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而孩子却没有做到,使家长感到失望,从而产生气愤。也可能是由于家长本身在生活、工作中存在一定的矛盾,就把气撒在孩子身上。但无论何种原因,都不能成为家长对孩子使用“软暴力”的理由。

  “软暴力”给孩子带来的伤害远远超过肉体上的折磨,不可小觑。家长在对孩子说话时,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因为家长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表情都有可能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塑造。作为孩子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健康地成长,一定要多采用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方法,对孩子该批评时就批评,该赞扬时就赞扬,该教育时就教育,该肯定时就肯定,决不能用“软暴力”行为伤害孩子。(教声)

责任编辑: 张慧磊
相关稿件
新时代加油干
文明影音
文明创建
先进典型
志愿服务
网络公益
文脉中华
书读中国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